以下是某位網友的留言:
覺得先生最近的策略好像有變,通常二萬或二萬一千點入貨,升至二萬三、四點出貨。是因為覺得最近幾年的上落市已不再適合長線投資,還是因為需要資金買樓所以多走短線?
筆者的回應:
筆者的投資策略不是最近才改變. 自金融海嘯發生之後,
筆者曾經於2009年1月份寫了兩篇"Buy and Hold 的反思". 筆者重貼當日文章給有興趣的網友重溫.
經歷金融海嘯的之後, 不少投資者對Buy and Hold 是否仍然有效產生疑惑,
有人以匯豐為例子: 即使在03年沙士期間, 以最低價79.5(03年4月1日)買入持有至今, 匯豐於上星期五收市價只有74.7, 仍然比5年8個月之前為低,
即是話, Buy and Hold 了5年, 仍然錄得負回報. 對於這個例子, 筆者想補充一下, 如果有人真係於03年4月1日以79.5買入匯豐然後持有至今,
回報其實並非是負數, 因為期間共收取股息4.24美元, 大約33港元, 回報率 = (74.7 + 33 - 79.5) / 79.5 =
35.47%.
當然, 並非每個人能夠買到沙士期間的最低位, 另外, 也未必只是買一次, 以筆者為例,
永久組合的匯豐是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之後買入, 之後偶有用新資金增持, 或用以股代息增持, 至今大約已經有7年時間, 平均持股成本為80.15,
以上星期五收市價74.7計, 的確是錄得負回報. (註: 這篇文章寫於2009年1月11日, 當時匯豐未供股. 計入2009年3月18日除淨未期息10美仙,
以及供股因素後持有成本降至每股64.37元, 由供股後至今匯豐共派股息每股215美仙或16.684港元, 以現價78.6元計算,
供股後至今5年3個月的回報率為48%).
不過, 即使如此, 到這一刻, 筆者仍然認為Buy and Hold 是有效的投資方法,
仍然會繼續運用和實行. 但是, 金融海嘯也令到筆者對Buy and Hold 有新的體會, 相較以前自己的認知和想法,
的確有地方需要作一些微調和改進.
筆者認為Buy and Hold 包含兩個同等重要部分: buy 和 hold. 對於 hold
這部分筆者已經有信心做得到, 也"人肉"示範了多年. 所以現在集中講"buy"方面.
至於buy, 則包括 (1) 買入的時機 (2) 買入的對象 (3) 維持持續的購買力 (4)
維持持續的買入行動. 其中第3項是筆者以前較為忽略但卻是非常重要, 甚至是Buy and Hold
是否能夠成功達至創造財富的主要因素.
如何維持持續的購買力, 以致有能力作出持續的買入行動,
是今次金融海嘯之後筆者需要學習和改善的主要方面. (待繼)
Buy
即是 Sell: 要維持持續的購買力, 就要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沽出股票.
Sell 即是Buy: 沽出股票的目的, 是為未來會出現的資產大賤賣作準備,
儲存彈藥.
所以, Buy and Hold的投資策略, 已經包括 sell 的 元素.
問題是, 什麼時候可以sell, 什麼時候應該sell, 但又不致於陷入去預測後市短期的走勢(time
the market), 以及跟隨市場的拍子起舞(follow the trend or crowd),因為筆者始終於認為time the
market以及follow the trend 將會是徒勞無功的.
筆者最尊崇的投資大師費雪(Philip A. Fisher,1907-2004)的投資哲學,
是集中買入少數具有增長潛力的股票, 然後長期持有. 費雪主張不要純粹因為經濟或股市的走向等外部因素而賣出持股, 理由是經濟或股市的變動太難預測,
也很難精確分析. 我們投資的是公司而不是GDP, 也不是CPI或者存款利率. 很多人信奉波段操作, 但費雪認為從未見過有一位靠波段操作成為投資大師的.
企圖靠波段操作去提高贏利或效率, 是烏托邦的思維, 實際上可望而不可及.
1929年, 費雪做了一個正確的預測: 退出股市, 嚴重的空頭市場就要來臨. 但他沒有遵照自己的建議,
反而買進一些便宜的股票, 因為他認為股市下跌時, 不見得每一隻股票都會跌 . 但事實證明他的想法錯了, 也因而賠錢. 雖然這次經驗可能說服費雪在空頭市場時減碼,
但從此之後60年, 不管股市是漲是跌, 他都全部投資於股市.
1929年以來, 費雪只有2次感受到大恐慌即將重演. 1987年,
他在"富比士"雜誌撰文提出空頭市場的警告, 雖然他本身繼續全部投資於股市. 到了1997年費雪又發表空頭預測.到了晚年, 費雪的投資組合中才有部分是現金,
他也建議客戶跟進. 不過剛開始時, 客戶並不接受費雪的建議, 因為以前費雪告訴他們, 防範空頭是愚蠢的. 不過, 之後費雪已經說服他們, 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
還是可以沽股票而持有多一些現金.
一直以來, 筆者也認同費雪的建議, 就是在市況極度瘋狂的時候, 可以減持股票, 增加現金水平,
這個做法, 也符合巴菲特的投資至勝之道, 就是"在別人恐懼的時候你要變得貪心; 在別人貪心的時候你要變得恐懼". 事實上, 07年中開始,
筆者也寫了幾篇相關的文章, 甚至減持30%股票. 不過筆者要承認, 07年尾未有更大規模以及更廣泛的減持股票, 另外,
於08年也太早將之前套現的現金重新投入股市, 是輕視了今次金融海嘯的破壞力, 也忽略了金融業以致經濟層面的系統性風險.
總結經驗和教訓, 要維持持續的購買力, 就要在股市極度瘋狂的時候, 大規模地撤出股票市場,
然後耐心等待股市出現極度恐慌的時候, 才再次進場.
有看筆者文章的網友應該知道, 筆者於2013年初定下的目標是增持現金, 因此, 筆者每當恆生指數升近24,000點時便減磅, 因此, 筆者能夠以50%持股, 50%現金的比例輕身進入2014年. 也因為如此, 筆者有充足的現金把握第一季股市下跌的機會, 當建行跌至5.03元時, 當交行跌至4.9元時, 當光大控股跌至9.16元時, 筆者有資金可以買入. 同樣地, 今年當恆指升接近24,000點, 筆者也會逐步減持股票, 將股票與現金的比例降至50%或以下.
50%持股, 50%現金的意思是指每持有1元股票, 就要有1元現金做backup, 即係如果持有100萬元的股票, 便要有100萬元的現金在手. 總括來講, 筆者認為要維持購買力的可持續性. 基本上, 現金水平和恆生指數成正比例, 即是, 恆生指數越升得高, 現金水平也要越提升得高, 而大部分時間要維持一定的現金水平, 當然, 如果恆生指數跌至14,000點或更低, 筆者不反對100%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