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29, 2014

三種策略性減持的方法

上星期恆生指數最高造24,247.2點, 並以24,216.01點收市, 創下52週高位. 筆者去年每逄恆指升近24,000點便減持股票, 結果能夠以50對50的股票與現金比例輕身進入2014年. 50對50的股票與現金比例的意思是指每持有100元股票, 便有100元現金在手. 想在股市穫利, 投資者就要在大升市中有股票, 但想在股市長久生存, 投資者更需在大跌市中有現金. 筆者從金融海嘯學到維持持續購買力的重要性. 筆者有耐性長期持有優質股票, 也有勇氣和膽量於大跌市中買股票, 但以前筆者往往發覺當股市賤價大平賣時, 手上可動用的現金卻不多, 以致明知優質股票很抵買, 自己也很想買, 卻只能買很有限的數量, 那種感覺非常難受. 年初由於筆者有充裕的現金, 因此能夠在第一季股市下跌時增持股票, 當時, 筆者每持有100元股票, 在手現金由100元下降至40元, 相當於將股票與現金比例提升至71對29. 由於筆者預期下半年恆生指數可以創今年高位, 因此, 也定下一旦恆指升上24,000點便開始減持股票. 筆者有些朋友即使定下目標價, 但每每到價時又再改變目標價, 例如當股價在7元時, 定下目標賣出價為10元, 但當股價真的升至10元時, 又因為市況好想再賺多些而上調目標價至11元. 同樣地, 當初定下心儀股票的目標買入價為5元, 但到股價真的跌到5元又害怕會進一步下跌, 因此以再觀察多一陣為藉口放棄買入, 結果目標價永遠成為空談.

上星期筆者按既定的策略, 恆指一升至24,000點便開始減持股票, 一方面套利實現部分利潤, 另一方面可以提現金水平. 目前筆者每持有100元股票, 在手現金由40元提升至75元, 相當於將股票與現金比例下降至57對43. 未來如果股市繼續上升, 餘下的57%股票仍然可以繼續受惠升值, 一旦股市逆轉下跌至吸引水平, 筆者也有充裕資金入市增持. 有網友問筆者, 減持股票時, 用什麼準則去決定減持股票的次序. 筆者認為有幾種方法可以參考. 第一, 檢視每一支持股, 以平貴去決定減持哪些股票, 保留哪些股票, 而衡量平與貴的方法, 可以採用市場慣用的方法, 例如市盈率, 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PEG), 市帳率, 以及衡量保險股的股價對內含價值比率(PEV)和股價對新業務價值倍數等等. 第二, 可以用每支股票的股價相對大市表現去決定減持股票的次序, 有人會首先沽跑贏大市的股票, 而保留落後大市的股票, 所謂"博追落後", 但亦有人選擇做相反的操作, 保留股價強勢的股票, 因為, 強者可以越強. 第三, 不理好醜, 所有股票按劃一比重減持. 今次筆者則選擇保留今年股價表現相對落後大市的股票, 包括內銀和內險股.

星期一, 7月 28, 2014

現時最重磅的三支股票

現時筆者最重磅的三支股票, 都是相對落後大市的股票.

第一位: 匯豐, 現時已經成為筆者的主要收息股, 以現價82.25元以及每年派息每股3.8元計算, 股息率有4.62%, 每年為筆者提供117K被動收入.

第二位: 光大控股, 每股淨資產為16.6874元, 以現價12.7元計算, 市帳率只有0.76倍, 仍然便宜, 而且今年至今股價嚴重落後大市, 當然繼續持有. 以未實現盈利(Unrealized Gain)計算, 是今年筆者最賺錢的股票.


第三位: 交通銀行, 每股淨資產為7.0625港元, 以現價5.81元計算, 市帳率只有0.82倍, 身為內地第5大銀行, 估值仍然很低, 雖然現價加上股息相對筆者4.9的買入價已經有不錯的回報, 但仍不捨得沽出.


星期日, 7月 27, 2014

回應羅安尼有關債券息差的問題

網友羅安尼留言:

市場先生,二手市場買賣債券,買方需要向賣方支付 accrued interest 。 iBond 的 accrued interest 按金管局每半年發布一次的指標利率計算,對上一個利率是 4.72% 左右,即買方需要按賣方持有日數,按比例支付 4.72% 年利率的利息。由於到期日之息率為 4.08% ,即使以折讓價購入,差價亦不足以彌補息率差距。況且買入要付佣金,港交所上的報價應已排除套利的空間。

筆者回應:

筆者想用以下的例子解釋債券的投資收益, 尤其是有關於應計利息(Interest Accrued)方面.

首先有以下的假設:

1. 債券票面值(Face value): 100元
2. 債券票面息率(Coupon Rate): 定息12%
3. 年期為3年, 由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
4. 利息計算日子的方法為: 30/360 (即一個月計30日, 一年計360日)
5. 每半年派息一次, 派息日分別為6月30日和12月31日
6. 買賣不計手續費用

例子一: 

投資者A於2012年1月1日在一手市場以票面值100元買入10,000元債券. 假設今日為2014年7月31日. 以下是投資者A收到的利息情況:

2012年6月30日: 收到第一期利息 = 10,000 x 12% x 30 x 6 / 360 = 600元
 2012年12月31日: 收到第二期利息 = 10,000 x 12% x 30 x 6 / 360 = 600元
2013年6月30日: 收到第三期利息 = 10,000 x 12% x 30 x 6 / 360 = 600元
2013年12月31日: 收到第四期利息 = 10,000 x 12% x 30 x 6 / 360 = 600元
2014年6月30日: 收到第五期利息 = 10,000 x 12% x 30 x 6 / 360 = 600元
2014年7月31日: 最後一期的應計利息(Interest accrued not collected) = 10,000 x 12% x 30 / 360 = 100元 

例子二: 

投資者B於2014年7月31日以低於票面值(buy at discount)的99.5元淨價向投資者A買入票面值100元的債券. 投資者B需向投資者A支付以下的金額:

1) 10,000 * 0.995 = 9,950元
2) 由最後一次收息日之後至到債券轉手日期間的應計利息, 以呢個例子即係100元.

以投資者B的角度, 付出9,950元得到面值10,000元的債券, 表示到期日可以收到10,000元, 兩者的差額50元稱為Accretion. 由2014年7月31日至到期日2014年12月31日共有5個月, 如果按月入帳, 表示每個月有10元的盈利.

至於投資者B向投資者A支付的100元應計利息, 其實只是代債券發行人提早支付給投資者A, 因為到了下一次派息日, 即係2014年12月31日, 投資者B可以得整期半年的利息600元, 扣除向投資者A支付的100元應計利息, exactly就等於持有5個月所得到的500元利息.

投資者B的年化收益率 = (500 + 50) / 9950 / 5 * 12 = 13.27%

至於投資者A雖然以折讓價99.5元賣出債券錄得50元的本金虧損, 但所收到的100元應計利息足夠補回虧損, 而且可以提前5個月取回資金.

最後筆者想回應羅安尼先生有關第五次付息率(4.78厘)和最後一次付息率(4.02厘)的息差問題. 首先呢個問題是不會存在. 因為第五次付息日是2014年1月28日, 表示當該債券在7月18日轉手時, 第五次付息已經派了, 不存在應計利息的問題. 應計利息是指由2014年1月29日至7月18日應計而未收的利息, 一定是用最後一次付息率4.02厘計算, 永遠不存在有第五次付息率和最後一次付息率的息差問題.  記住, 應計利息是指投資者entitled但因為未到派息日而未收到的利息, 永遠不應包括已派發的利息.

PIC 1: 第一批iBond (4208)在於港交所網頁的股價走勢圖:


PIC 2: 第一批iBond (4208)最近的成交價:


PIC 3: 第一批iBond (4208)最近的成交量:


星期六, 7月 26, 2014

一些回應

1. Rain Falling:

市場先生您好,看你的股票水平比現金高,表示還看好後市?

筆者回應: 


我目前股票與現金比例為57對43, 仍然是持有股票多過現金, 減持股票主要目的不是去預測後市, 否則我應該一係唔沽, 一係預測一個高位, 一到位全部沽清. 其實增持現金的主要目的是管理購買力. 我要做到當別人越要股票不要現金時, 我越選擇要現金, 相反, 當別人越要現金不要股票時, 我越選擇要股票. 而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一個 all or nothing 的一次性行動。

2. 以下網友認為恆指24000點不是一個高到要減持股票的水平.


止凡兄:


我又覺得未是時候,恒指PE還低得很,所以還是九成股票,哈哈。

Ka Pui Mok:

我不認為目前港股去到一個很高的水平,相對而言,它只是追回其他地區的水平,而且還遠遠跟美股甚至是台股都有距離,如果24000點是一個高位,從數據上,往積上都沒有明確的理據,先生這個操作明顯犯了一個散戶的大忌,就是不怕蝕錢,反而怕賺多,你這樣做與長線投資者唯一且最大的優勢都斷送,就是塔上企業跟隨大市和本身盈利上升的經制快車。

鐘迪文 (DreamerKC):

I believe Buy and Hold unless HSI PE rises above 20.

筆者回應: 

我想用匯豐做例子. 2008年3月3日匯豐公佈2007年全年業績, 每股盈利為1.65美元, 相當於12.8港元, 當日匯豐的股價是119.1元, 表示市盈率為9.3倍, 以一間世界級銀行集團的估值, 9.3倍市盈率絕對不是貴. 到了2009年3月匯豐公佈2008年全年業績, 每股盈利大跌71.5%至每股0.47美元, 相當於3.65港元. 我用呢個例子並非想去證明恆指24000點是一個危險的水平, 而是想去提醒大家, 市盈率當中的盈利是一個浮動的數字, 一個風浪來到可以變化很大. 就好像如果你借了一個浮息的貸款, 就必須做好風險管理, 當最壞的情況出現, 你仍然可以應付.

3. 以下網友的情況, 筆者卻有不同的意見:

raymond yau:

我只係覺得最近股市有d升得太瘋狂
我都想開始減持股票
但其實我有既股票又唔多
咁我其實仲應唔應該減持呢..?


Louis:

我持有的不少冷門股票例如17, 28, 46, 138, 212, 216, 222, 224, 311, 373, 383, 385, 417, 420, 610, 638, 725, 998, 1104, 1120, 1618, 1174和2788, 覺得它們還算便宜。
不少冷門股票現在仍然低賤(例如1174), 故且收住股息先, 唔捨得放棄它們。

筆者回應: 

如果本身持股不多, 例如, 股票對現金比率不超過50%, 我認為不需要減持. 另外, Louis兄你持有的冷門股, 既然股價低殘, 息口又唔錯, 我認為繼續持有都可以. 冷門股在市況瘋狂時期, 隨時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4. DICK:

先生
如果大家知道先生以前說過, 覺得依幾年多是上落市的時候, 現在減持是不難理解,
"維持購買力, 尤其是當股市大減價的時候, 同樣很重要."
而自己有個問題想問,
如果要減持, 先生有沒有次序, 又或者根據咩去作減持?
會統一去減持, 還是先把風險大的作先, 而收息股作後?

筆者回應: 

你的問題很好, 我已經寫了一篇文章回應, 下星期二刊登.

星期四, 7月 24, 2014

開始減持股票

今日恆生指數最高造24,150點, 收市報24,141.5點, 創下52週高位, 筆者根據一早定下的策略, 恆指一升到24,000點便開始減持股票.

去年底筆者的股票與現金比例是50:50, 即係每持有100元股票, 便有100現金在手. 今年第一季筆者秉承股市越跌越要買的原則, 增持股票以致股票與現金的比例變為, 每持有100元股票, 在手現金下降至40元. 現時, 恆指已經升到24,000點以上, 筆者秉承另一個原則, 股市越升越要驚. 因此, 沽貨提升現金水平, 現時筆者每持有100元股票, 在手現金已提升至75元.


未來如果股市進一步上升, 筆者手上持股也可得益, 到時筆者可能會考慮進一步減持股票. 一旦股市逆轉下跌至吸引水平, 筆者也有充裕現金增持股票.

後記: 可能有網友唔明筆者用來表示股票與現金比例的方法:

1. 股票與現金比例是50:50, 表示100元股票, 便有100現金在手, 計算方程式是: 100/200 : 100/200 = 50%:50%

2. 增持股票(減持現金): 每100元股票, 只有40元現金在手, 其實相於股票與現金比例是71:29. 計算方程式是: 100/140 : 40/140 = 71%:29%

3. 減持股票(增持現金): 100元股票, 現金由40元提升至75元, 其實相於股票與現金比例是57:43. 計算方程式是: 100/175 : 75/175 = 57%:43%.

筆者將股票固定在100元, 現金則是浮動的, 用意令到網友容易比較現金的升降.

星期二, 7月 22, 2014

新興光學派息穩定

上星期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17客機在烏克蘭東部被地對空導彈擊落, 地緣政治風險驟增剌激市場避險情緒升溫, 美國10年期國庫債券孳息率一度跌至2.47%的低位, 如此低的回報率都有資金願意湧入, 原因就是為了資金的安全性. 另一邊廂, 本港第四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將於星期三正式展開認購, 以違約風險去比較, I-Bond和美國國庫債券同樣是理論上零風險的投資, 但I-Bond的回報率就高得多. 第一批I-Bond上市首日收報106.7元, 即日升值6.7%. 如果投資者持有收息, 第一次付息率為年息6.08厘, 第二次付息率為年息5.07厘, 第三次付息率為年息3.38厘, 第四次付息率為年息3.77厘, 第五次付息率為年息4.78厘, 最後一次付息率將為年息4.02厘, 平均息率為每年4.517%. 至於第二和三批I-Bond上市首日分別收報105元和103.15元, 均是穩賺的投資. 第四批I-Bond發行規模同樣是100億元, 以每手10,000萬元計算, 表示有一百萬手可供市民認購, 去年第三批I-Bond申請人數為520,800份, 如果今年申請人數增加15%至20%, 預期只有60%至67%的申請人可以分配到2手. 打算在二手市場買入I-Bond的投資者要注意, 無論你以什麼市價買入I-Bond, 於到期日也只能取回票面值每手10,000元. 執筆之時第一批I-Bond(股份代號4208)的淨價(Clean price)為99.95元, 低於100元的票面值, 表示現價買入的投資者持有至7月28日到期每手可以賺取5元差價, 加上每手大約11元的應計利息, 不計手續費的年化回報率約為5.84%, 在零風險的投資當中回報率算是不錯.
 
今時今日隨處都可看見低頭族, 年齡低至3,4歲的小朋友也在玩智慧型手機等電子屏幕產品, 可以預期需要帶眼鏡的人數會不斷上升. 換另一個角度思考, 眼鏡業可能成為長青的行業. 125新興光學是少數筆者有興趣的工業股. 集團主要業務是接原設計製造方式設計及製造各類金屬與手製塑膠眼鏡框, 以及品牌眼鏡分銷. 集團財政狀況良好, 於2014年3月31日持有現金及銀行存款3.363億元, 沒有任何銀行借貸, 扣除總負債2.179億元之後, 表示淨現金為1.184億元或每股0.45元, 相當於現股價2.57元的17.5%. 集團派息相當穩定, 過去5年共派股息每股95.1仙, 相當於現股價的37%. 集團最新宣佈未期息連特別股息每股共派15仙, 將於8月27日除淨, 加上中期息連特別股息每股5.5仙, 表示股息率高達7.98%. 投資收息股的其中一個重要衡量因素就是相關公司維持派息的能力. 要派發每股20.5仙股息集團每年需要5,387萬元, 而過去5年集團平均每年的盈利大約為7,266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 集團近4年的營業額雖然持續有增長, 但淨利率卻不斷下跌, 主要原因是內地的營運成本持續上升, 尤其是勞工成本不斷增加. 因此, 節省成本是集團未來的重要挑戰. 未來如果新興光學股價跌至2.3元或以下, 會是較理想的買入價位.
 

 

星期四, 7月 17, 2014

88大昌集團近況



1. 集團有意放售沙田石門新都廣場, 據悉, 集團將於第四季以全層形式分拆出售。物業共有20層,每層樓面約15611方呎,以意向呎價約6000元計,每層售價約9300萬元,項目市值18億元。

2. 據報導, 集團在一手住宅銷售網上載山頂賓吉道3號樓書及價單;價單包括6幢洋房,售價由3.73億至4.16億元,但其中A屋已售出。

今日大昌股價創下52週高位, 最高升至6.39元, 收市報6.33元, 較筆者推介時候的股價(5.48元)上升15.51%. 集團早前宣佈2014年3月底止全年業績, 未期息為每股19仙, 9月1日除淨, 9月16日派發. 全年股息每股30仙, 現價計股息率為4.74%, 以筆者的買入價計算, 股息率則有5.47%.

星期二, 7月 15, 2014

繼續尋找收息股: 34九龍建業

執筆之時創興銀行的收市價為14.78元, 根據集團2013年的年度財務報告, 每股資產淨值為17.77元, 扣除未期股息0.33元以及特別股息4.5195元之後, 每股資產淨值調整至12.92元, 表示現價市帳率大約為1.14倍. 當越秀企業決定以每股35.69元, 相當於2.01倍市帳率以及總代價116.439億元, 收購3.2625億股創興銀行(佔75%創興銀行股權)並維持其上市地位時, 應該估計到交易完成後創興銀行的股價會大幅回落至遠低於2倍市帳率, 也表示越秀企業應該估計到交易完成後所持的75%創興銀行股權按市價入帳會錄得巨額帳面虧損. 事實上, 按目前創興銀行的市價, 即使計及未期股息和特別股息, 已經較當初收購價大跌52%. 然而, 越秀企業仍然落實收購行動, 這就是以經營者心態看待投資, 而非單純看手持股票市價與買入價的差別. 普通散戶或小投資者不需要像投資大戶被迫以高價去搶上市公司的控股權, 但卻可以像大股東一樣分享經營生意的成果, 因此, 靈活是小投資者的優勢.

經營生意成果的其中一個體現方式就是股息. 目前筆者正努力研究一些股息率不低於5.5%, 而且有穩定派息記錄的股票. 筆者曾經於2009年5月10日的網誌推介34九龍建業, 當時集團因為金融海嘯導致股票組合和衍生工具合約等財務投資記錄得37.3億元巨額虧損, 股價大跌至4.85元, 如果一直持有至今, 共收取股息每股2.92元, 以現價9.33元計算, 總回報率有152.6%. 筆者認為現價的九龍建業仍然有吸引力. 過去2年集團每年均派股息每股0.57元, 表示歷史股息率有6.1%.  集團主業務是在香港和內地從事物業發展及投資, 以及透過持有73.4%股權的保利達在澳門從事物業發展及投資, 以及能源等業務. 集團每股資產淨值為19.34元, 現價市帳率為0.48倍. 集團持有的旗艦投資物業為位處旺角的始創中心, 總樓面面積有45,891平方米及124個停車位, 2013年為集團提供租金收入高達2.7億元. 此外, 集團於香港的發展土地儲備為285,000平方米, 主要發展項目包括清水灣道, 西營盤, 和加多近山住宅及商業項目, 以及麥花臣匯等, 集團於內地的發展土地儲備高達4,497,000平方米, 主要發展項目遍及瀋陽, 無錫, 中山和惠州等地區. 附屬公司保利達於澳門的發展土地儲備達到526,000平方米, 主要發展項目包括海一居和T + T1地段. 集團的缺點包括附屬公司保利達於哈薩克斯坦的石油業務, 2013年錄得虧損3.47億元, 以及銀行借貸淨額達到45.72億元, 2013年財務成本達到1.02億元, 相當於整年總租金收入3.12億元被蠶食了32.7%. 總括來講, 九龍建業派息穩定, 較理想的買入價為9元或以下.

星期日, 7月 13, 2014

投資策略改變了嗎?

以下是某位網友的留言:

覺得先生最近的策略好像有變,通常二萬或二萬一千點入貨,升至二萬三、四點出貨。是因為覺得最近幾年的上落市已不再適合長線投資,還是因為需要資金買樓所以多走短線?

筆者的回應:

筆者的投資策略不是最近才改變. 自金融海嘯發生之後, 筆者曾經於2009年1月份寫了兩篇"Buy and Hold 的反思". 筆者重貼當日文章給有興趣的網友重溫. 


經歷金融海嘯的之後, 不少投資者對Buy and Hold 是否仍然有效產生疑惑, 有人以匯豐為例子: 即使在03年沙士期間, 以最低價79.5(03年4月1日)買入持有至今, 匯豐於上星期五收市價只有74.7, 仍然比5年8個月之前為低, 即是話, Buy and Hold 了5年, 仍然錄得負回報. 對於這個例子, 筆者想補充一下, 如果有人真係於03年4月1日以79.5買入匯豐然後持有至今, 回報其實並非是負數, 因為期間共收取股息4.24美元, 大約33港元, 回報率 = (74.7 + 33 - 79.5) / 79.5 = 35.47%.

當然, 並非每個人能夠買到沙士期間的最低位, 另外, 也未必只是買一次, 以筆者為例, 永久組合的匯豐是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之後買入, 之後偶有用新資金增持, 或用以股代息增持, 至今大約已經有7年時間, 平均持股成本為80.15, 以上星期五收市價74.7計, 的確是錄得負回報. (註: 這篇文章寫於2009年1月11日, 當時匯豐未供股. 計入2009年3月18日除淨未期息10美仙, 以及供股因素後持有成本降至每股64.37元, 由供股後至今匯豐共派股息每股215美仙或16.684港元, 以現價78.6元計算, 供股後至今5年3個月的回報率為48%).

不過, 即使如此, 到這一刻, 筆者仍然認為Buy and Hold 是有效的投資方法, 仍然會繼續運用和實行. 但是, 金融海嘯也令到筆者對Buy and Hold 有新的體會, 相較以前自己的認知和想法, 的確有地方需要作一些微調和改進.

筆者認為Buy and Hold 包含兩個同等重要部分: buy 和 hold. 對於 hold 這部分筆者已經有信心做得到, 也"人肉"示範了多年. 所以現在集中講"buy"方面.

至於buy, 則包括 (1) 買入的時機 (2) 買入的對象 (3) 維持持續的購買力 (4) 維持持續的買入行動. 其中第3項是筆者以前較為忽略但卻是非常重要, 甚至是Buy and Hold 是否能夠成功達至創造財富的主要因素.

如何維持持續的購買力, 以致有能力作出持續的買入行動, 是今次金融海嘯之後筆者需要學習和改善的主要方面. (待繼)


Buy 即是 Sell: 要維持持續的購買力, 就要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沽出股票.


Sell 即是Buy: 沽出股票的目的, 是為未來會出現的資產大賤賣作準備, 儲存彈藥.

所以, Buy and Hold的投資策略, 已經包括 sell 的 元素.

問題是, 什麼時候可以sell, 什麼時候應該sell, 但又不致於陷入去預測後市短期的走勢(time the market), 以及跟隨市場的拍子起舞(follow the trend or crowd),因為筆者始終於認為time the market以及follow the trend 將會是徒勞無功的.

筆者最尊崇的投資大師費雪(Philip A. Fisher,1907-2004)的投資哲學, 是集中買入少數具有增長潛力的股票, 然後長期持有. 費雪主張不要純粹因為經濟或股市的走向等外部因素而賣出持股, 理由是經濟或股市的變動太難預測, 也很難精確分析. 我們投資的是公司而不是GDP, 也不是CPI或者存款利率. 很多人信奉波段操作, 但費雪認為從未見過有一位靠波段操作成為投資大師的. 企圖靠波段操作去提高贏利或效率, 是烏托邦的思維, 實際上可望而不可及.

1929年, 費雪做了一個正確的預測: 退出股市, 嚴重的空頭市場就要來臨. 但他沒有遵照自己的建議, 反而買進一些便宜的股票, 因為他認為股市下跌時, 不見得每一隻股票都會跌 . 但事實證明他的想法錯了, 也因而賠錢. 雖然這次經驗可能說服費雪在空頭市場時減碼, 但從此之後60年, 不管股市是漲是跌, 他都全部投資於股市.

1929年以來, 費雪只有2次感受到大恐慌即將重演. 1987年, 他在"富比士"雜誌撰文提出空頭市場的警告, 雖然他本身繼續全部投資於股市. 到了1997年費雪又發表空頭預測.到了晚年, 費雪的投資組合中才有部分是現金, 他也建議客戶跟進. 不過剛開始時, 客戶並不接受費雪的建議, 因為以前費雪告訴他們, 防範空頭是愚蠢的. 不過, 之後費雪已經說服他們, 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 還是可以沽股票而持有多一些現金.

一直以來, 筆者也認同費雪的建議, 就是在市況極度瘋狂的時候, 可以減持股票, 增加現金水平, 這個做法, 也符合巴菲特的投資至勝之道, 就是"在別人恐懼的時候你要變得貪心; 在別人貪心的時候你要變得恐懼". 事實上, 07年中開始, 筆者也寫了幾篇相關的文章, 甚至減持30%股票. 不過筆者要承認, 07年尾未有更大規模以及更廣泛的減持股票, 另外, 於08年也太早將之前套現的現金重新投入股市, 是輕視了今次金融海嘯的破壞力, 也忽略了金融業以致經濟層面的系統性風險.

總結經驗和教訓, 要維持持續的購買力, 就要在股市極度瘋狂的時候, 大規模地撤出股票市場, 然後耐心等待股市出現極度恐慌的時候, 才再次進場.


有看筆者文章的網友應該知道, 筆者於2013年初定下的目標是增持現金, 因此, 筆者每當恆生指數升近24,000點時便減磅, 因此, 筆者能夠以50%持股, 50%現金的比例輕身進入2014年. 也因為如此, 筆者有充足的現金把握第一季股市下跌的機會, 當建行跌至5.03元時, 當交行跌至4.9元時, 當光大控股跌至9.16元時, 筆者有資金可以買入. 同樣地, 今年當恆指升接近24,000點, 筆者也會逐步減持股票, 將股票與現金的比例降至50%或以下. 

50%持股, 50%現金的意思是指每持有1元股票, 就要有1元現金做backup, 即係如果持有100萬元的股票, 便要有100萬元的現金在手. 總括來講, 筆者認為要維持購買力的可持續性. 基本上, 現金水平和恆生指數成正比例, 即是, 恆生指數越升得高, 現金水平也要越提升得高, 而大部分時間要維持一定的現金水平, 當然, 如果恆生指數跌至14,000點或更低, 筆者不反對100%持股.

星期二, 7月 08, 2014

目標愈睇愈高非好兆頭 (副題: 105凱聯國際)

美國股市牛氣沖天, 美國投資專家Laszio Birinyi於今年5月27日預測標普500指數於9月底的目標為1970點, 但執筆之時標普500指數已經升至1,985.44點, 上星期五, Birinyi再次提高標普500指數的目標, 預測於未來半年內將升至2100點的歷史新高水平, 表示未來半年美股仍有5.77%的升幅. Birinyi一再提高標普500指數的目標是事出有因的. 去年2月Birinyi預測標普500指數於去年年底的目標為1600點, 結果只需到了去年5月標普500指數已經升穿1600點. 今年2月Birinyi再預測標普500指數於第二季的目標為1900點, 結果今年5月23日標普500指數升穿1900點. 投資專家一再提升股市目標水平並非好的兆頭, 事實上, Birinyi指出今輪美股牛市並非普通, 平均, 一般或正常的牛市, 因此, 一些傳統方法和指標並不適用 (This is not an ordinary, average, typical or normal bull market and thus many approaches and metrics are not useful or applicable), 換句話說, 今次美股牛市連專家都解釋不到, 只有繼續看升. 另一方面, 越來越多跡象顯示美國可能提前於明年初開始加息. 美國聯儲局考慮加息主要看三個重要因素: 就業市場, 通漲水平和防範資產泡沫. 目前美股是否有泡沫見仁見智, 但非農業新增職位已連續五個月超過二十萬, 如果就業市場持續改善, 薪金和通漲上升還會遠嗎?

至於港股表現也漸漸追上, 恆生指數固然創下年內高位23,576.35點, 不少細價股更是升幅驚人, 預期今年投資回報會是豐收的一年, 但也越來越接近筆者收網實現盈利的日子. 繼續討論一些收息股, 今次的對象是105凱聯國際. 集團主要業務為物業投資及出租以賺取租金收入. 集團持有的旗艦物業是位於尖沙咀中心地帶的國際廣場iSquare, 面積達56,000平方米, 包括商場低座, 戲院和高座大樓三個部分, 出租率為100%, 2014年 3月31日止財政年度為集團提供租金收入約 6.031億元. 集團其他物業還包括位於觀塘的好運工業大廈的一些單位, 以及中環歐陸貿易中心五樓等, 額外為集團提供租金收入大約3百多萬元. 集團股東資產淨值為134.41億元, 相當於每股37.34元, 以上星期收市價22.8元計算, 市帳率為0.611倍, 以收租股的普遍情況, 資產折讓不算高. 集團持有現金及銀行存款總額4.545億元, 銀行貸款有2億元, 表示現金超過貸款2.545億元或每股0.71元, 只及股價的3.1%. 集團宣佈派發未期息每股0.6元, 將於9月5日除淨, 加上中期息每股0.55元, 全年派息每股1.15元, 相當於股息率5.04%. 要維持每股派息1.15元, 集團每年需要付出約4.14億元, 集團每年不包括投資物業估值變動的稅前利潤接近5億元, 顯示股息率可持續性高. 集團的優點是業務簡單, 財政狀況良好, 派息穩定. 隱憂包括本港零售數據持續下跌, 可能影響未來租金增長, 較理想是等股價下跌至20元或以下才買入, 相當於股息率不低於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