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25, 2012

交行收緊標準抵禦資產惡化

自歐洲央行宣佈無限量購買向歐洲救市基金求援的國家政府債券, 以及美國推出無限量QE3之後, 匯豐的股價表現堅挺, 已經升至52週高位, 事實上持有匯豐年初至今股價升值加上股息的總回報率為29.8%, 同期盈富基金的回報率為15.93%, 全靠匯豐單天保至尊令筆者永久組合能夠跑贏大市. 不過, 歐美資銀行的員工仍然未能安枕, 據報導美國銀行有意裁減16,000員工, 即使有幸留下的員工也要面對削減福利的可能性, 外籍家庭傭工繼去年加薪4.5%之後今年再獲加薪4.8%, 筆者任職投行的朋友如果近年有如此幅度的加薪, 肯定心滿意足. 回想當年筆者初入行時, 如果老闆只加你5%的薪酬, 幾乎等同暗示你自己請辭吧. 以前筆者出外公幹可以乘坐商務機位和住四季酒店, 現時有些投行叫員工住服務式公寓, 因為要節省支出. 今時今日任職投行已經不保證是薪高前途好.

筆者永久組合成員之一的交行年初至今股價下跌0.58%, 大幅跑輸大市, 表現令人失望, 內銀的隱憂包括利率市場化損害貸存息差, 中國經濟放緩也對未來不良貸款的增加構成風險, 市場人士對內銀前景轉弱的憂慮體現在股價表現上. 交行上半年股東淨利潤310.88億元(人民幣, 下同), 按年增長17.78%, 表現並不算差. 截至6月底每股資產淨值約4.82元或相當於5.89港元, 表示現價市帳率只有0.9倍, 交行股價有折讓除了反映行業整體的問題, 也反映集團採用定向增發而非供股的融資方案對現有小股東權益的損害, 事實上, 交行將向特定投資者增發65.42億股A股(發行價每股4.55元), 以及58.35億股H股(發行價每股5.63港元), 集資總額約566億元, 相當於稀釋後股本的16%, 難怪股價由3月份公佈時發行價對市價折讓接近10%跌至現時發行價對市價有溢價6.6%.

交行上半年不良貸款餘額增加4.03%, 不良貸款比率由0.86%下降至0.82%只是反映貸款餘額增大的基數效應而已. 此外, 關注類貸款大增23.15%的確值得關注, 管理層解釋原因是集團採用更嚴謹的確認標準, 貸款一旦出現逾期或者以新貸還舊債都要計入關注類. 筆者發現交行關注類貸款加上不良貸款總共增加143.54億元, 但期內逾期客戶貸款總額只是增加56.42億元, 表示管理層加強資產保障措施是可信和負責任的. 此外, 集團建立貸款損失準備(Loan Loss Reserves)625.64億元, 撥備覆蓋率高達273.53%, 超額撥備也足夠覆蓋55.4%的關注類貸款, 展示交行抵禦未來資產質量惡化風險的能力. 以市價5.28港元計算, 交行今年預期市盈率為5.33倍, 市帳率為0.85倍, 股息率為3.7%, 估值偏低, 未來絕對有升值空間, 值得憧憬.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4 則留言:

  1. 金融雲端:金融霸權的衰落

    淡馬錫有意撤出渣打,令人彷彿看見了這行業的黃昏。

    外電昨日報道,新加坡淡馬錫有意出售手上的18%渣打(2888)股份,而且計劃已部署近一年,並非受近日爆出的洗錢指控影響。淡馬錫是實力派股東,渣打也是金融危機以來少有可以毫髮無損的銀行,所以淡馬錫的撤出,我認為意味深長,我彷彿看見了這行業的黃昏。
    事實上,金融業到了風暴五周年,似乎仍未能甩難,近日再傳大和證券擬關閉在港的場外股票、外滙及利率衍生產品業務,裁員30至50人,查實大和早於年初已表示,有意結束香港的證券業務,其他今年內偃旗息鼓的外資行包括韓資三星,以及將於本月底結束業務的美資派杰。另外,里昂被法國大股東賣予中信証券,蘇皇把亞太區業務拱手讓予大馬CIMB,也被解讀為外資大行收縮在港業務的訊號。
    錯估形勢而急斬纜的大行還有不少,2008年執死雞收購雷曼亞洲及歐洲業務的野村,月初再宣佈削減10億美元成本計劃,連同之前的10億美元縮皮大計,其變身全球大行的南柯一夢終於醒轉過來,當然夢想的代價相當不菲。

    裁員潮不斷 靠縮皮吊命
    強如高盛,未來數周亦計劃裁減逾100名高薪合夥人,並減少新興市場投資,以省下20億美元的開支。
    相對於其他金融中心,香港的遭遇已堪稱好彩,起碼沒有那種哀鴻遍野的壯烈。倫敦金融業估計,年底時其就業人數,會較2007年的高峯35.4萬減少近10萬人,從業員人數可能跌至16年新低。
    紐約的監管機構亦估計,華爾街已比海嘯前少兩萬從業員,今年內還會再裁減2600人。評級機構穆迪的經濟師曾估計,華爾街這幾年損失的職位,要到2023年才能恢復。
    本以為資金氾濫加零息,是投行以至傳統銀行的萬能活命丹,但結果是苟延殘喘可以,要回復昔日風光卻力有不逮。始終經濟乏起色,賭場難以暢旺,新股及批股包銷活動跌至九年新低,相關收入按年大跌,併購交易未復元氣,也影響顧問服務收入。有估計投資銀行今年收入可能只有2400億美元,較往年蒸發三分之一。

    賺錢能力薄弱 療傷需時
    生意淡泊不特止,新的法規開始實施,銀行要面對更嚴格的資本要求,意味盈利能力下降,兼且可能要關閉揸鑊鏟的坐盤買賣業務,將場外交易的衍生工具統一到中央結算,透明度大增下,價格競爭會變得激烈。種種舉措均意味高利錢的日子一去不返,有市場中人更形容,這是模式轉移,是結構性轉變,是New Normal。
    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戲匭一樣,物極必反的歷史定律?顛簸不破。金融業經歷逾20年的大榮景後,在海嘯一役後沉淪,即使金融霸權餘威猶在,但也變成一隻負傷的獅子,需要幾年時間療傷,才能摸索到一個可持續性更高的新平衡點。

    丘亦生

    回覆刪除
  2. 中資銀行 內外交困

    【明報專訊】中資銀行或許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盈利降低、增長乏力、內外交困。

    在港中資銀行股本周遭遇聯手拋售,並非賣家臨時起意。16家內地上市銀行公布的上半年業績,一片太平亦顯隱憂,出於對中資銀行股盈利前景和資產品質的重重憂慮,中資股東選擇兌現獲利、降低持倉,可見對銀行業,乃至中國經濟前景預期陡降。

    明年盈利增速料降至10%

    中資銀行仍手握「最賺錢」金字招牌,但實際情卻遠不如半年前輕鬆自如。銀行盈利能力緩步下滑已經成為市場共識,此間專家預計,明年上市銀行的盈利增速或降至10%左右,這意味與鼎盛期的2010年相比,大多數銀行盈利增速將減速八成。

    盈利減速的背後,不良貸款率上升、中間業務收入「墜地」,中資銀行接連遭「涼水澆頭」。此前,內地銀行靠利息差獲巨額收入一直頗受詬病,可如今,央行新政後不僅銀行利息差縮減,就連唯一拿得出手的「中間業務收入」也轉向暗淡。以排名第一的工商銀行(1398)為例,過去6年中工行中間業務收入年增長率一直高達40%以上,但今年上半年增幅卻跌落至2.6%。

    眼下,各上市銀行在港遭拋售,加之多家外資投行下調銀行股投資評級,內外交困已波及內地股價。就連四大行之一的中國銀行(3988)也出現破淨值的情,市場悲觀情緒表露無遺。加上內地挽救實業、扶助中小企業、推動企業轉型都亟需銀行金援,或令銀行業本已居高的再融資需求被再度調高。

    銀行問題年內發酵市場擔心,中資銀行的資產品質問題在下半年會持續發酵,並在今年底「觸頂」。

    地方債務 成內銀沉重包袱

    其中最值得憂慮的是,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已變為銀行沉重的包袱。四大國有銀行相關貸款約計2.6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半年再度上升5000億元,建設銀行(0939)、農業銀行(1288)、中國銀行平台貸款餘額在上半年國家大力度清理下,不降反升。

    據測算,今明兩年到期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規模分別為1.84萬億元和1.22萬億元,銀行風險隱患加大,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不久前坦言,「銀行難以估算地方政府可承受債務規模上限」。

    業內專家認為,下半年,地方政府平台債務、房地產貸款、中小企業貸款的壞帳集中發酵,將肯定困擾中資銀行。

    借力海外 謀求新生

    面對內外交困,有能力的內資大行均把盈利前景放向海外市場。香港、澳門及新加坡成熟的金融環境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地區。

    當前,中國最大的幾家銀行海外業務和收入平均佔比不到6%,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行這一比例也僅是22%,遠低於國際大行的平均水平。

    分析認為,內地商業銀行為尋求海外市場盈利,今年將掀起一輪新的佈點競賽、甚至競爭。這從短期看或許有「業務單一」、「競爭同質化」的批評聲,但就長期而言,對中資銀行應是「新生」。

    馮其十

    回覆刪除
  3. 先生

    3328股價表現令人失望,現在roe也不夠20,是否管理層出現問題?至業績轉差

    lemo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