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交了匯豐供股表格, 8,046股全數認購, 持股將會增加至27,358股, 每股平均成本將下降至64.8元.
有朋友問為何前一排的跌市唔見筆者透露有增持股票, 是否信心開始動搖. 答案當然唔係筆者已經失去信心, 原因是筆者要全數供股匯豐, 需要投入新資金廿幾萬, 而且要增加現金儲備, 以備家庭的不時之需, 現時筆者已是有家室之人, 不可因為投資而影響對家庭的責任. 在未儲夠現金儲備之前, 筆者暫時不打算以新資金增持股票, 同信心無關,
其實, 供股匯豐的資金已經不算小數目, 已經顯示筆者對永久組合的信心, 仍然不變, 只是筆者並非擁有無限資金, 筆者仍然要靠每月將部分工資儲蓄起來, 累積資金, 這需要耐性和時間, 急唔來.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一, 3月 30, 2009
星期日, 3月 29, 2009
匯豐於英國的按揭業務
昨日在某財經報紙看到一篇有關匯豐的文章, 該作者對匯豐的前景表示憂慮, 原因之一是擔心匯豐於08年重返英國按揭業務, 該批貸款會因為英國樓價下跌而增加斷供的數字(Mortgage delinquency).
事實上, 匯豐早在2006 年因為預期英國市場見頂而減少貸款. 直到2008 年才重返英國市場, 在競爭對手減少貸款的時候, 匯豐逆市而行, 加強在英國按揭市場的地位, 於08上半年推出RateMatcher 低息定息按揭計劃來搶佔市場,一方面替定息期至08年6月底便屆滿的現有客戶,提供2至5年額外定息期。另一方面,亦吸引了大批新的按揭客戶。匯豐在英國新造按揭的市場佔有率,由08年3月的3%,跳升至5月的12%. 08整年英國按揭貸款總額增加近一倍, 達到170 億英鎊. 管理層務求於09年再創佳績, 特別為英國撥出一項150 億英鎊的按揭貸款資金.
匯豐逆市擴充英國按揭業務, 不等於delinquency或 foreclosure的風險就很大, 要看貸款的審批要求條款和客戶的質素. 事實上, 匯豐RateMatcher按揭計劃新吸納或重訂的都是優質客戶, 平均按揭成數 loan-to-value (LTV) ratio 只有五成九, 即是市值100萬的物業, 匯豐才借出59萬, 樓價要在08年的水平(記住, 不是從歷史最高位計, 而是從08年的水平計)再下跌超過40%, 匯豐才有風險, 咁好質素的貸款都要擔心? 所以, 不要因為一句, 英國樓價會再下跌, 就認為匯豐會好唔掂.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事實上, 匯豐早在2006 年因為預期英國市場見頂而減少貸款. 直到2008 年才重返英國市場, 在競爭對手減少貸款的時候, 匯豐逆市而行, 加強在英國按揭市場的地位, 於08上半年推出RateMatcher 低息定息按揭計劃來搶佔市場,一方面替定息期至08年6月底便屆滿的現有客戶,提供2至5年額外定息期。另一方面,亦吸引了大批新的按揭客戶。匯豐在英國新造按揭的市場佔有率,由08年3月的3%,跳升至5月的12%. 08整年英國按揭貸款總額增加近一倍, 達到170 億英鎊. 管理層務求於09年再創佳績, 特別為英國撥出一項150 億英鎊的按揭貸款資金.
匯豐逆市擴充英國按揭業務, 不等於delinquency或 foreclosure的風險就很大, 要看貸款的審批要求條款和客戶的質素. 事實上, 匯豐RateMatcher按揭計劃新吸納或重訂的都是優質客戶, 平均按揭成數 loan-to-value (LTV) ratio 只有五成九, 即是市值100萬的物業, 匯豐才借出59萬, 樓價要在08年的水平(記住, 不是從歷史最高位計, 而是從08年的水平計)再下跌超過40%, 匯豐才有風險, 咁好質素的貸款都要擔心? 所以, 不要因為一句, 英國樓價會再下跌, 就認為匯豐會好唔掂.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四, 3月 26, 2009
為何英美國債滯銷?
其實各大銀行的財資部門(treasury department), 尤其是擁有龐大客戶存款的銀行, 例如匯豐和JPMorgan, 有唔少資金需要投資賺取收益. 不過, 相對國債的超低收益率, 一些由歐美政府擔保的銀行債券更具吸引力, 因為銀行債券的利率比國債高好多, 但其實擔保人卻是相同.
目前的銀行業並非全是負面, 政府救市造就一些資本實力雄厚的銀行賺錢的機會, 就以呢d由歐美銀行發行的債券來講, 絕對係風險低(因為受政府擔保), 但收益高, 因為是企業債券, 而且流動性高, 很容易買賣. 就睇你間銀行是需要資金(發債人), 還是大把資金(債券購買者).
根據報導, 自11月以來共有4,000億美元的銀行債券出售, 預期今年再有6,000億美元, 估計當中30%的買家是銀行, 而匯豐和JPMorgan是主要的買家.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目前的銀行業並非全是負面, 政府救市造就一些資本實力雄厚的銀行賺錢的機會, 就以呢d由歐美銀行發行的債券來講, 絕對係風險低(因為受政府擔保), 但收益高, 因為是企業債券, 而且流動性高, 很容易買賣. 就睇你間銀行是需要資金(發債人), 還是大把資金(債券購買者).
根據報導, 自11月以來共有4,000億美元的銀行債券出售, 預期今年再有6,000億美元, 估計當中30%的買家是銀行, 而匯豐和JPMorgan是主要的買家.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三, 3月 25, 2009
2628中國人壽08全年業績初步概覽
講國壽業績之前, 先講最近美國一眾接受TARP救助資金的銀行紛紛表態想盡快退還資金俾政府, 有報導指Goldman Sachs有意最快於4月退還100億美元給政府. Wells Fargo則表示後悔接受250億美元TARP救助資金. 5間主要銀行 包括 Citigroup, JPMorgan, Northern Trust, PNC Financial, 和 U.S. Bancorp 表示希望盡快退還政府資金, Bank of America則表示09年尾或明年年初退還政府資金. 事實證明拿政府救助資金唔會係好事, 唔需要政府救助的才是強者.
中國人壽今日公佈08全年業績, 由於之前國壽已經發出盈利警告, 而且08年股市大跌以及降息, 因此已經預左08年的業績不會好.
1. 股息
筆者首先關心的是派息, 今次每股派0.23(人民幣, 下同), 比07年的0.42下跌45%, 今次筆者可以收取大約4,300HKD, 會放入現金儲蓄.
2. 內含價值
中國人壽於08年底的內含價值為2,400.87億, 比07年同期減少124.81億或-4.94%. 每股EV為8.49元或9.57HKD, 內含價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資產淨值減少303.59億元, 而資產淨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08年有342.47億未實現虧損反映在 股東權益中. 可幸的是一年新業務價值(NB)有139.24億, 比07年同期增長15.58%, NB/EV比率為5.65%, 比07年同期改善左.
以今日收市價25.35HKD計算, 歷史P/EV為2.649倍, 或EV+NB x 28.42. (待續)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中國人壽今日公佈08全年業績, 由於之前國壽已經發出盈利警告, 而且08年股市大跌以及降息, 因此已經預左08年的業績不會好.
1. 股息
筆者首先關心的是派息, 今次每股派0.23(人民幣, 下同), 比07年的0.42下跌45%, 今次筆者可以收取大約4,300HKD, 會放入現金儲蓄.
2. 內含價值
中國人壽於08年底的內含價值為2,400.87億, 比07年同期減少124.81億或-4.94%. 每股EV為8.49元或9.57HKD, 內含價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資產淨值減少303.59億元, 而資產淨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08年有342.47億未實現虧損反映在 股東權益中. 可幸的是一年新業務價值(NB)有139.24億, 比07年同期增長15.58%, NB/EV比率為5.65%, 比07年同期改善左.
以今日收市價25.35HKD計算, 歷史P/EV為2.649倍, 或EV+NB x 28.42. (待續)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日, 3月 22, 2009
拯救銀行的招式
其實各國政府拯救銀行業的措施, 招式變化離不開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中下手.
(1) 收購有毒資產, 向銀行的客戶貸款或者證券化資產提供損失包底擔保, 是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Assets)方面下手.
(2) 向貨幣市場注入流動性, 利用貼現窗機制向銀行提供抵押貸款, 為銀行的客戶存款提供百分百保障, 為銀行同業拆借提供擔保, 是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Liabilities)方面下手.
(3) 政府直接注資銀行換取優先股(Preferred stock)或者普通股(Common stock), 是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股東權益(Equity)方面下手.
銀行業是高槓桿而又受巴塞爾資本協定規限的經營模式. 以監管機構對銀行一級資本充足比率(Tier 1 capital ratio) 8%要求為例, 銀行需要80億元的一級資本才可以維持1,000億元的風險資產. 假如銀行因為手上的不良資產減值損失10億元, 一級資本因而下跌至 70億元, 為了維持8%一級資本充足比率的要求, 銀行可以尋求注資 10億元補充資本, 或者出售125億元的資產. 以另一個角度, 如果政府以注資的方案拯救銀行, 只需付出10億元, 如果以收購不良資產的方法, 即使以半價計算, 也要付出62.5億元. 當中的奧妙(Magic)就是注資銀行的資本金具有槓桿效應, 所謂的"四兩撥千斤".
雖然注資銀行的資本金具有槓桿效應, 能夠補充一級資本, 但解決不了有毒資產的問題, 因為有毒資產仍然留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 收購有毒資產, 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永遠撇除掉, 才是干靜的做法. 但收購有毒資產並不容易, 如何定價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另外, 涉及的資金龐大也是另一難題.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1) 收購有毒資產, 向銀行的客戶貸款或者證券化資產提供損失包底擔保, 是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Assets)方面下手.
(2) 向貨幣市場注入流動性, 利用貼現窗機制向銀行提供抵押貸款, 為銀行的客戶存款提供百分百保障, 為銀行同業拆借提供擔保, 是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Liabilities)方面下手.
(3) 政府直接注資銀行換取優先股(Preferred stock)或者普通股(Common stock), 是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股東權益(Equity)方面下手.
銀行業是高槓桿而又受巴塞爾資本協定規限的經營模式. 以監管機構對銀行一級資本充足比率(Tier 1 capital ratio) 8%要求為例, 銀行需要80億元的一級資本才可以維持1,000億元的風險資產. 假如銀行因為手上的不良資產減值損失10億元, 一級資本因而下跌至 70億元, 為了維持8%一級資本充足比率的要求, 銀行可以尋求注資 10億元補充資本, 或者出售125億元的資產. 以另一個角度, 如果政府以注資的方案拯救銀行, 只需付出10億元, 如果以收購不良資產的方法, 即使以半價計算, 也要付出62.5億元. 當中的奧妙(Magic)就是注資銀行的資本金具有槓桿效應, 所謂的"四兩撥千斤".
雖然注資銀行的資本金具有槓桿效應, 能夠補充一級資本, 但解決不了有毒資產的問題, 因為有毒資產仍然留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 收購有毒資產, 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永遠撇除掉, 才是干靜的做法. 但收購有毒資產並不容易, 如何定價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另外, 涉及的資金龐大也是另一難題.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三, 3月 18, 2009
收息停不了* CDS威力被誇大了
今日匯豐除息, 每股派10美仙, 派發日為5月6日, 今次筆者可以收取大約14,900元. 另外, 明天是945宏利派發股息的日子, 每股派0.26加元, 非加拿大藉股東會被扣25%股息稅, 計埋月供股票的248股, 筆者大約可以收取3,200元. 今日3328交行公佈2008全年業績, 每股派息0.1人民幣, 計埋月供股票的9,031股, 筆者大約可以收取3,900元. 3間公司總共為筆者提供大約22,000元股息收入, 全部將會放入現金儲備.
想再講CDS, 事緣前一排睇到有言論認為市場金額高達62萬億美元的信用違約掉期(CDS), 會是引發金融海嘯第2波的炸彈. 筆者認為CDS固然是金融市場一個不穩定且具風險的因素, 但威力卻被誇大或高估了, 因為有相當部分的金額會被互相抵消. 另外, 即使某公司的帳目上有CDS持倉, 要承受的風險未必如表面看到的那麼嚴重.
筆者嘗試舉個例子去說明. 某公司帳目上有名義金額(Notional Amount)200億元的CDS合約, 其中買入面值100億元的4年期受保資產是XYZ銀行債券的信用保障, 買入價是150點子, 表示每年需要付出保費 1.5億元.
另外, 賣出面值100億元的3年期, 受保資產同樣是XYZ銀行債券的信用保障, 賣出價是200點子, 表示每年可以收取保費2億元.
如果頭3年之內, XYZ銀行發生信用違約事件, 由於該公司買入的保障與賣出的保障可以互相抵消, 因此該公司沒有損失之餘還可以賺取保費差額, 每年0.5億元.
如果3年期滿後, XYZ銀行沒有發生信用違約事件, 那麼該公司3年來共賺取1.5億元保費, 剛好足夠支付第4年的保費. 換句話說, 該公司得到一個零成本的機會, 去賭XYZ銀行會否在第4年發生信用違約事件. 一旦於第4年任何時間內XYZ銀行真的發生信用違約事件, 該公司將可以賺取用以下方程式計算出來的利潤
利潤 = 100億元 x (1- 剩餘價值率)
假設剩餘價值率(Recovery rate) 是 44%, 那麼利潤高達56億元, 如果信用違約事件不是發生在第4年未期, 則不用支付全數1.5億元保費, 剩餘的保費還可以計入利潤之內.
如果4年後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那麼該公司不會有任何得益, 當然, 也不會有任何損失.
以上的例子, 該公司要承受的風險只限於交易對手風險, 但這屬於另一個討論的話題. 但無論如何, 可以說明即使某公司的帳面上有價值200億元的CDS合約, 要承受的風險未必如表面睇到的那麼高.
後記: 既然大家咁關心交行業績, 筆者補充幾句. 其實08年的業績不用太著意, 放眼09年, 內地銀行面臨淨息差收窄, 不良貸款上升, 減值準備支出上升, 信貸成本率上升, 投資組合收益率下跌, 種種隱憂, 似乎只能靠貸款規模增長, 以量補質, 但恐怕得不償失. 睇來內地銀行09年業績並不樂觀.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想再講CDS, 事緣前一排睇到有言論認為市場金額高達62萬億美元的信用違約掉期(CDS), 會是引發金融海嘯第2波的炸彈. 筆者認為CDS固然是金融市場一個不穩定且具風險的因素, 但威力卻被誇大或高估了, 因為有相當部分的金額會被互相抵消. 另外, 即使某公司的帳目上有CDS持倉, 要承受的風險未必如表面看到的那麼嚴重.
筆者嘗試舉個例子去說明. 某公司帳目上有名義金額(Notional Amount)200億元的CDS合約, 其中買入面值100億元的4年期受保資產是XYZ銀行債券的信用保障, 買入價是150點子, 表示每年需要付出保費 1.5億元.
另外, 賣出面值100億元的3年期, 受保資產同樣是XYZ銀行債券的信用保障, 賣出價是200點子, 表示每年可以收取保費2億元.
如果頭3年之內, XYZ銀行發生信用違約事件, 由於該公司買入的保障與賣出的保障可以互相抵消, 因此該公司沒有損失之餘還可以賺取保費差額, 每年0.5億元.
如果3年期滿後, XYZ銀行沒有發生信用違約事件, 那麼該公司3年來共賺取1.5億元保費, 剛好足夠支付第4年的保費. 換句話說, 該公司得到一個零成本的機會, 去賭XYZ銀行會否在第4年發生信用違約事件. 一旦於第4年任何時間內XYZ銀行真的發生信用違約事件, 該公司將可以賺取用以下方程式計算出來的利潤
利潤 = 100億元 x (1- 剩餘價值率)
假設剩餘價值率(Recovery rate) 是 44%, 那麼利潤高達56億元, 如果信用違約事件不是發生在第4年未期, 則不用支付全數1.5億元保費, 剩餘的保費還可以計入利潤之內.
如果4年後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那麼該公司不會有任何得益, 當然, 也不會有任何損失.
以上的例子, 該公司要承受的風險只限於交易對手風險, 但這屬於另一個討論的話題. 但無論如何, 可以說明即使某公司的帳面上有價值200億元的CDS合約, 要承受的風險未必如表面睇到的那麼高.
後記: 既然大家咁關心交行業績, 筆者補充幾句. 其實08年的業績不用太著意, 放眼09年, 內地銀行面臨淨息差收窄, 不良貸款上升, 減值準備支出上升, 信貸成本率上升, 投資組合收益率下跌, 種種隱憂, 似乎只能靠貸款規模增長, 以量補質, 但恐怕得不償失. 睇來內地銀行09年業績並不樂觀.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二, 3月 17, 2009
市場先生私人強積金最新情況(17-Mar-09)
上星期六筆者不在香港, 無聽到骷髏會博客於電台如何齊聲唱淡匯豐, 理據是什麼? 尤其是季霆剛詳解東歐市場對匯控的隱憂的部分, 季先生有無講匯豐於東歐市場的exposure詳情, size有幾大? 性質是什麼? 是Retail還是wholesale? 是個人消費還是企業貸款? 是domestic market 還是international 跨境業務? 是低端客戶還是premier客戶? 如果有網友可以update一下就好了. 畢竟聽多一些反面的意見有助思考.
收到最新月供股票的交易記錄, 順便update一下:
最後重申, 筆者會全數供股, 手上持有的所有金融股(即永久組合)一股也不會減持, 繼續月供股票. 另外, 增加現金儲備水平的進展良好, 一旦到達心中的水平便會回復增持金融股.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收到最新月供股票的交易記錄, 順便update一下:
最後重申, 筆者會全數供股, 手上持有的所有金融股(即永久組合)一股也不會減持, 繼續月供股票. 另外, 增加現金儲備水平的進展良好, 一旦到達心中的水平便會回復增持金融股.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一, 3月 16, 2009
第一次遺失手提電話
星期五開始放大假, 離開股市以及財經新聞. 很輕鬆遊閑地看了一套電影. 選擇了周潤發有份演出龜仙人的龍珠. 周潤發是筆者最喜歡的本地演員, 自從"網中人"開始, 之後的"上海灘", 都令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筆者未睇過龍珠原著漫畫, 所以純粹以一個全新的故事去看這套電影, 娛樂性還不錯, 幾乎沒有什麼冷埸, 反而覺得時間有點短, 筆者4:15pm入場, 5:30pm已經完場, 如果起碼有2小時會比較好, 另外最後的一場打鬥略為遜色, 應該可以更激烈精彩. The Grand 的座位非常舒適, 音影更是好正, 某些場合連張椅都震盪, 很有立體感覺.
星期六離開香港, 點知一到目的地便發覺唔見左個手提電話, 所有電話號碼無晒. 沒有手提電話真的好唔方便, 過了3天同外界失去聯系的日子, 一回到香港, 第一件事就是去買手提電話, 這是筆者第一次遺失手提電話, 希望也是最後一次.
後記: 老婆話, 個手提電話唔係跌左, 而係俾人偷左, 諗落好有可能, 在排隊落船或排隊過關時俾人有機可乘, 以後要加倍小心.
星期六離開香港, 點知一到目的地便發覺唔見左個手提電話, 所有電話號碼無晒. 沒有手提電話真的好唔方便, 過了3天同外界失去聯系的日子, 一回到香港, 第一件事就是去買手提電話, 這是筆者第一次遺失手提電話, 希望也是最後一次.
後記: 老婆話, 個手提電話唔係跌左, 而係俾人偷左, 諗落好有可能, 在排隊落船或排隊過關時俾人有機可乘, 以後要加倍小心.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愛.無處不在
http://ihome.cuhk.edu.hk/~s066882/2009/chi/Main.html
愛.無處不在-中大合唱團2009周年音樂會
Love is All Around - CU Chorus Annual Concert 2009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愛情故事
Everybody has a love story
讓首首情歌,為你訴盡無處不在的愛
愛無處不在,你的愛情故事是怎樣呢?像James Blunt《You’re Beautiful》有緣重遇卻無法再次相戀,還是如青主《我住長江頭》天各一方仍無礙兩地相思?像James Mulholland《A Red, Red Rose》誓要愛至海枯石爛矢志不渝,還是如黃友棣《遺忘》雖然痴痴苦戀卻恨不得忘情棄愛?
中大合唱團在周年音樂會「愛.無處不在」中,將以14首情歌為你展現人世間不同愛情故事,闡述情為何物。在朱振威指揮,蘇明沅及林凱昌鋼琴伴奏下,合唱團將把愛戀中的悲喜曲折一一細訴。音樂會曲目包括耳熟能詳的流行情歌,新舊詩詞譜成的古典戀曲,以及風行歐美的百老匯音樂劇選段。當晚,合唱團更會首演香港年青作曲家楊嘉輝及蘇梓安兩首動人新作《When He Said》及《戀之花》。
日期: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
地點: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票價:$100,$80,$60
愛.無處不在-中大合唱團2009周年音樂會
Love is All Around - CU Chorus Annual Concert 2009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愛情故事
Everybody has a love story
讓首首情歌,為你訴盡無處不在的愛
愛無處不在,你的愛情故事是怎樣呢?像James Blunt《You’re Beautiful》有緣重遇卻無法再次相戀,還是如青主《我住長江頭》天各一方仍無礙兩地相思?像James Mulholland《A Red, Red Rose》誓要愛至海枯石爛矢志不渝,還是如黃友棣《遺忘》雖然痴痴苦戀卻恨不得忘情棄愛?
中大合唱團在周年音樂會「愛.無處不在」中,將以14首情歌為你展現人世間不同愛情故事,闡述情為何物。在朱振威指揮,蘇明沅及林凱昌鋼琴伴奏下,合唱團將把愛戀中的悲喜曲折一一細訴。音樂會曲目包括耳熟能詳的流行情歌,新舊詩詞譜成的古典戀曲,以及風行歐美的百老匯音樂劇選段。當晚,合唱團更會首演香港年青作曲家楊嘉輝及蘇梓安兩首動人新作《When He Said》及《戀之花》。
日期: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
地點: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票價:$100,$80,$60
星期四, 3月 12, 2009
越來越多看淡匯豐的言論是好現象
現時筆者於報紙, 財經雜誌, 電視, 電台等大眾媒體, 見到越來越多看淡匯豐的言論, 當中包括不久之前仍然對匯豐抱有信心的人士. 筆者認為純粹從股價的角度來睇, 並非壞事. 因為, 未來股價的表現以及投資回報, 很多時並不是同真正的業績掛鉤, 而是受"真正的業績"與"預期業績"之間的差距所主導, 越多人對匯豐的前景看淡, 等於為未來業績的期望降溫. 難怪巴菲特認為, 美國經濟在整個2009年會是「一片廢墟,而且可能會更壞」, 但即使如此, 這沒有告訴我們股市會升還是會跌.
今日2318平保股價重上40元, 去年10月當平保公佈會將富通投資的減值全數反映在第三季度損益表上之後, 投資者以永不翻身之勢沽售平保, 股價一度下跌至22.7的52週低位, 其實現時富通的股價比當時更低, 平保極可能需要再進一步減值, 但現時市場對富通投資失利的事件已經無乜反應.
另外, 回應網友閒人 有關國有化銀行在歐美的市場份額會增大(他們可以不賺錢來爭生意), 筆者並不同意, 國有化銀行雖然經營策略上要聽從政府的指揮, 但並非表示擁有(或政府會為國有化銀行提供)無限的資金. 另外, 國有化銀行現時正在浪費資源做一些無建設性的事情. 例如要花資源成立一個內部委員會, 定期向公眾佈告運用政府資金的情況, 顯示有運用政府資金支持國內企業和經濟, 問題是, 銀行如何區分使用的每一元是來自政府資金還是原有股東的資金, 還是來自經營業務的現金流? 所以, 根本只是門面工夫, 但唔做又唔得, 國有化銀行的自主性有幾強可想而知.
現時大行要唱淡匯豐, 就唔提匯豐相對其他國有化同業的優勢, 但唔好俾筆者睇死, 將來大行要唱好匯豐的時候, 呢方面的優勢會成為賣點之一, 筆者會拭目以待.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今日2318平保股價重上40元, 去年10月當平保公佈會將富通投資的減值全數反映在第三季度損益表上之後, 投資者以永不翻身之勢沽售平保, 股價一度下跌至22.7的52週低位, 其實現時富通的股價比當時更低, 平保極可能需要再進一步減值, 但現時市場對富通投資失利的事件已經無乜反應.
另外, 回應網友閒人 有關國有化銀行在歐美的市場份額會增大(他們可以不賺錢來爭生意), 筆者並不同意, 國有化銀行雖然經營策略上要聽從政府的指揮, 但並非表示擁有(或政府會為國有化銀行提供)無限的資金. 另外, 國有化銀行現時正在浪費資源做一些無建設性的事情. 例如要花資源成立一個內部委員會, 定期向公眾佈告運用政府資金的情況, 顯示有運用政府資金支持國內企業和經濟, 問題是, 銀行如何區分使用的每一元是來自政府資金還是原有股東的資金, 還是來自經營業務的現金流? 所以, 根本只是門面工夫, 但唔做又唔得, 國有化銀行的自主性有幾強可想而知.
現時大行要唱淡匯豐, 就唔提匯豐相對其他國有化同業的優勢, 但唔好俾筆者睇死, 將來大行要唱好匯豐的時候, 呢方面的優勢會成為賣點之一, 筆者會拭目以待.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三, 3月 11, 2009
目前銀行業的形勢和展望
歐美銀行紛紛接受政府注資, 形成"國有化銀行"與私營銀行競爭的局面. 歷史告訴我們, 國有企業以配合政府政策為依歸, 國有銀行批出貸款與否, 是以支持國家經濟為考慮因素, 而非看借貸人的還款能力, 國有銀行的管理和經營受政府, 政客以及納稅人的監測, 管理層以及員工的薪金和花紅均受到嚴格的控制. 試想像一下, 當員工為銀行賺一億跟賺一百萬得到的報酬都是一樣的, 結果是形成少做少錯, 不做不錯的文化. 國有銀行人才流失以及競爭下降是必然的事.
另外, 在英美政府抨擊接受政府資金的銀行, 有相當部分的資產, 貸款, 業務是在國外之後, 這些"國有銀行"被迫把具有盈利潛力的新興市場業務縮小規模或者放棄, 例如出售中資銀行的持股, 把好不容易才與中資銀行建立的戰略伙伴關係破壞了, 一些有潛力的合作項目中止了.
國際性銀行通常是母公司控制一系列的子公司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業務. 目前歐美國有化銀行, 即控股公司, 在調配資源去國外分公司方面已經受限制或壓力, 於是國外分公司只能靠自己的業務提供現金流維持運作, 根本很難擴展生意, 長久下去只好縮小規模甚至撤出市場, 最終變成國家銀行而非國際銀行, 客戶流失是必然的事. 相反, 非國有化銀行則可以根據市場潛力去發展業務.
在各國政府推出史無前例的救市措施之後, 美國金融業有望於明年穩定下來, 然後於2011年復甦, 重回增長的軌道, 預期未來非國有化銀行會比國有化同業對手更靈活, 更具競爭力.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另外, 在英美政府抨擊接受政府資金的銀行, 有相當部分的資產, 貸款, 業務是在國外之後, 這些"國有銀行"被迫把具有盈利潛力的新興市場業務縮小規模或者放棄, 例如出售中資銀行的持股, 把好不容易才與中資銀行建立的戰略伙伴關係破壞了, 一些有潛力的合作項目中止了.
國際性銀行通常是母公司控制一系列的子公司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業務. 目前歐美國有化銀行, 即控股公司, 在調配資源去國外分公司方面已經受限制或壓力, 於是國外分公司只能靠自己的業務提供現金流維持運作, 根本很難擴展生意, 長久下去只好縮小規模甚至撤出市場, 最終變成國家銀行而非國際銀行, 客戶流失是必然的事. 相反, 非國有化銀行則可以根據市場潛力去發展業務.
在各國政府推出史無前例的救市措施之後, 美國金融業有望於明年穩定下來, 然後於2011年復甦, 重回增長的軌道, 預期未來非國有化銀行會比國有化同業對手更靈活, 更具競爭力.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二, 3月 10, 2009
匯豐的DTA, TCE和資本槓桿
首先想澄清, 上次的文章, 對林少陽先生並無冒犯之意. 事實上, 直到現在,林先生以及其師傅東尼仍然是筆者最欣賞的本地投資專家, 林先生以前於Quamnet 的年代, 筆者已經是林先生的讀者, 也從對方身上學了不少東西, 正因為如此, 筆者對林先生的要求和期望自然特別高, 才會對林先生的文章中某些技術性的地方提出”苛刻”的異議, 不過, 這無損林先生在筆者心中的地位和尊敬之意.
另外, 也想澄清昨晚所講的"週期性"與"結構性", 筆者的原意是指目前匯豐和宏利面對的困境是否"recoverable", 現時的匯豐和宏利就像一個患病的人, 無論病因是什麼, 最重要是, 是否醫得番? 可以回復以前的賺錢機器? 筆者的認為是可以的. 因此, 筆者無意改變全數供股的決定.
講番匯豐, 08年底總資產比07年增加1732億美元, 但主要的增長金額來自衍生工具資產, 增長了3,070億美元, 但這只是假象, 因為衍生工具負債同時也增長3,037億美元, 實際來自衍生工具資產的淨增長只有33億美元. 原因不是匯豐顯著增加了衍生工具的positions, 而係existing positions的fair value 因為市場波動而大幅增加, 其中的例子包括利率下跌而引至Interest rate swaps市值大幅波動, 不過, 因為資產與負債的fair value 都上升, 因此互相抵消之後, 淨額不是變化很大. 這也是筆者不主張用總資產去計算槓桿的原因.
筆者用以下非常保守和嚴謹的方程式來計算匯豐的TCE.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TCE) = 股本 (Equity) – 優先股 – 商譽 – 無型資產 - 遞延稅項資產(Deferred Tax Assets) - 按揭債務管理資產 (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
(註: 現實世界裡, 市埸上不少銀行會將DTA和MSR納入TCE的計算之中, 因此, 匯豐實際的TCE會比筆者計算的高, 不過現時保守好過進取).
根據筆者自己的計算, 無可否認, 匯豐的槓桿水平於08年底的確是惡化了, 但這是整體銀行業於金融海潚資產減值潮中的普遍現象, 匯豐難以獨善其身. 事實上, 匯豐在有形資產增加7.97%的情況下, 加權風險資產不增反而下跌了1.43%, 顯示管理層已經優化資產的風險, 只是基於槓桿效應, 當資產有減值損失時, 會放大股本流失的比重. 筆者用以下簡單的例子去說明:
資產 = 1000億
負債 = 900 億
資本 = 100億
槓桿 = 10倍
如果現在資產減值損失50億, 槓桿馬上增加至19倍.
資產 = 950億
負債 = 900 億
資本 = 50億
槓桿 = 19倍
匯豐在供股集資之後的加權風險資產槓桿將回落到14倍, 同07年底的水平差不多.
今次想講下 匯豐於美國的業務. 筆者認同匯豐管理層不全面結束美國匯豐融資業務的做法,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 銀行業務仍然是有利可圖, 問題只是保留什麼業務, 放棄什麼業務. 由於匯豐於美國市場的存款基礎薄弱, 不太適合發展年期長的貸款業務,例如按揭業務或MBS資產, 否則需要控股公司不斷注資, 但信用卡相對比較靈活, 資金無”被綁”咁長時間, 而且以回報率的角度, 按揭貸款由於有抵押, 所以回報率較低, 但事實證明風險其實不一定低, 甚至變成有抵押貸款的收益, 但卻是無抵押貸款的風險. 相對來講, 信用卡貸款因為無抵押, 所以利率較高, 但始終同所承受的風險較相稱. 而且信用卡貸款業務有不少好處, 例如交易收費, 交叉銷售等.
此外筆者估計管理層仍然保留匯豐融資信用卡業務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為了帳面上有50億美元的 Deferred Tax Assets(遞延稅項資產 ).
什麼是Deferred Tax Assets呢?
Deferred Tax Assets are credits you gain by losing money in one year, which you can apply against taxes in future years where you make money.
DTA對股東可能無價值, 因為唔可以當作錢派給股東. 但DTA卻可以計入Tier 1 capiltal, 是否有點不可思異?
根據筆者的認知, 在美國, Deferred Tax Assets的有效期高達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如果將來美國業務回復有盈利, 匯豐可以利用Deferred Tax Assets作扣稅之用, 但並非無風險. 風險包括: 1) 由於管理層預期未來3年美國業務仍然困難, 因此預期未來3年美國業務仍然需要控股公司繼續注資, 以維持營運. 2) 未來美國業務如果不能generate足夠的taxable income, 咁Deferred Tax Assets就用唔到或用唔盡, 即係現時放在帳面上的Deferred Tax Assets價值被高估. 3) 最壞的情況是, 在控股公司的資金支持下, 美國業務仍然無起色, 咁呢筆Deferred Tax Assets就要被注銷, 相關的損失需要反映在income statement上, 到時就賠了夫人又折兵.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另外, 也想澄清昨晚所講的"週期性"與"結構性", 筆者的原意是指目前匯豐和宏利面對的困境是否"recoverable", 現時的匯豐和宏利就像一個患病的人, 無論病因是什麼, 最重要是, 是否醫得番? 可以回復以前的賺錢機器? 筆者的認為是可以的. 因此, 筆者無意改變全數供股的決定.
講番匯豐, 08年底總資產比07年增加1732億美元, 但主要的增長金額來自衍生工具資產, 增長了3,070億美元, 但這只是假象, 因為衍生工具負債同時也增長3,037億美元, 實際來自衍生工具資產的淨增長只有33億美元. 原因不是匯豐顯著增加了衍生工具的positions, 而係existing positions的fair value 因為市場波動而大幅增加, 其中的例子包括利率下跌而引至Interest rate swaps市值大幅波動, 不過, 因為資產與負債的fair value 都上升, 因此互相抵消之後, 淨額不是變化很大. 這也是筆者不主張用總資產去計算槓桿的原因.
筆者用以下非常保守和嚴謹的方程式來計算匯豐的TCE.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TCE) = 股本 (Equity) – 優先股 – 商譽 – 無型資產 - 遞延稅項資產(Deferred Tax Assets) - 按揭債務管理資產 (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
(註: 現實世界裡, 市埸上不少銀行會將DTA和MSR納入TCE的計算之中, 因此, 匯豐實際的TCE會比筆者計算的高, 不過現時保守好過進取).
根據筆者自己的計算, 無可否認, 匯豐的槓桿水平於08年底的確是惡化了, 但這是整體銀行業於金融海潚資產減值潮中的普遍現象, 匯豐難以獨善其身. 事實上, 匯豐在有形資產增加7.97%的情況下, 加權風險資產不增反而下跌了1.43%, 顯示管理層已經優化資產的風險, 只是基於槓桿效應, 當資產有減值損失時, 會放大股本流失的比重. 筆者用以下簡單的例子去說明:
資產 = 1000億
負債 = 900 億
資本 = 100億
槓桿 = 10倍
如果現在資產減值損失50億, 槓桿馬上增加至19倍.
資產 = 950億
負債 = 900 億
資本 = 50億
槓桿 = 19倍
匯豐在供股集資之後的加權風險資產槓桿將回落到14倍, 同07年底的水平差不多.
今次想講下 匯豐於美國的業務. 筆者認同匯豐管理層不全面結束美國匯豐融資業務的做法,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 銀行業務仍然是有利可圖, 問題只是保留什麼業務, 放棄什麼業務. 由於匯豐於美國市場的存款基礎薄弱, 不太適合發展年期長的貸款業務,例如按揭業務或MBS資產, 否則需要控股公司不斷注資, 但信用卡相對比較靈活, 資金無”被綁”咁長時間, 而且以回報率的角度, 按揭貸款由於有抵押, 所以回報率較低, 但事實證明風險其實不一定低, 甚至變成有抵押貸款的收益, 但卻是無抵押貸款的風險. 相對來講, 信用卡貸款因為無抵押, 所以利率較高, 但始終同所承受的風險較相稱. 而且信用卡貸款業務有不少好處, 例如交易收費, 交叉銷售等.
此外筆者估計管理層仍然保留匯豐融資信用卡業務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為了帳面上有50億美元的 Deferred Tax Assets(遞延稅項資產 ).
什麼是Deferred Tax Assets呢?
Deferred Tax Assets are credits you gain by losing money in one year, which you can apply against taxes in future years where you make money.
DTA對股東可能無價值, 因為唔可以當作錢派給股東. 但DTA卻可以計入Tier 1 capiltal, 是否有點不可思異?
根據筆者的認知, 在美國, Deferred Tax Assets的有效期高達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如果將來美國業務回復有盈利, 匯豐可以利用Deferred Tax Assets作扣稅之用, 但並非無風險. 風險包括: 1) 由於管理層預期未來3年美國業務仍然困難, 因此預期未來3年美國業務仍然需要控股公司繼續注資, 以維持營運. 2) 未來美國業務如果不能generate足夠的taxable income, 咁Deferred Tax Assets就用唔到或用唔盡, 即係現時放在帳面上的Deferred Tax Assets價值被高估. 3) 最壞的情況是, 在控股公司的資金支持下, 美國業務仍然無起色, 咁呢筆Deferred Tax Assets就要被注銷, 相關的損失需要反映在income statement上, 到時就賠了夫人又折兵.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一, 3月 09, 2009
壽險公司目前面對的困境
人壽保險公司靠什麼賺錢? 不是靠同客戶對賭生命的長短, 或者發生意外的機會, 其實人壽保險公司主要的盈利來源是靠運用客戶的保費以及存款投資賺取收益. 因此, 股市, 債市以及利率對壽險公司影響很大. 投資市場的表現主宰壽險公司的盈利以及股價. 由於09年至今環球股市繼續大跌, 預期宏利需要進一步增加segregated fund guarantee的reserves, 利率持續低企損害新保費投資以及到期再投資的收益, 可以預期宏利第一季的業績都唔會好.
多謝網友neo的留言, 以下的文章對壽險公司目前面對的困境講解得很好, 值得一看.
http://www.gurufocus.com/news.php?id=50723
LIFECO EARNINGS HAMMERED by Tom Slee
The economic tsunami has claimed another industry. Canadian lifecos, for years regarded as "recession proof", hit a brick wall in the fourth quarter. Results were terrible, far worse than anticipated. All of the major players were battered as plunging markets stripped away their reserves and inflicted serious losses.
Flagship Manulife Financial was hardest hit. CEO Dominic D'Alessandro has admitted that his segregated fund and annuity contracts are now $26 billion under water. That is about as bad as it gets! No wonder the leading credit agencies downgraded Sun Life and Manulife.
For almost 10 years, ever since the industry was demutualized, the leading Canadian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were a success story. They gobbled up smaller competitors, rationalized the industry, and successfully expanded abroad. Canadia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improved, earnings grew, and the companies generated excess capital. So when the downturn loomed I looked to this sector as one of our shelters. In fact, as you know, I thought lifecos would weather the storm better than the banks. That has not been the case. Great West Life's shares fell 58% from their high. Sun Life dropped 64% and Manulife plunged a staggering 70%, closing last week below $10. It's a disaster area!
What went wrong? How could a tightly regulated industry, based on strength and security, a supposedly defensive sector, seriously underperform in a market downturn? The main reason, I think, is that since going public the lifecos have became more performance driven and gradually changed their product mix. Segregated funds, variable annuities, and wealth management offered better profit margins than conventional life insurance. So they became the name of the game. There was only one problem. This new business thrust was priced and dependant on above-average investment returns. So the lifecos were forced to manage their portfolios more aggressively. Long-term government bonds, the insurance industry's stock in trade, were no longer going to do the trick and managers turned to the stock market and more esoteric securities.
Consequently, when disaster struck,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were hit on several fronts. Sharply lower stock prices required large reserve increases to support the now exposed segregated funds and guaranteed annuities. At the same time, many fixed-income investments became impaired or devalued and had to be written down because of the mark-to-market rules. To make matters worse, interest rates have remained stubbornly low, as money poured into the bond market driving prices higher. This, in turn, squeezed the lifecos' margins on new policies. Even established business was hurt by the low rates. Canadian insurers are well matched with blocks of long-term fixed assets offsetting life insurance liabilities but low interest rates create a reinvestment problem and trigger additional reserve requirements.
In short, the stock market collapse and downgrading of fixed-income securities, primarily due to the subprime fiasco, created a perfect storm and undermined the Canadian lifecos. All the tight regulations, competent management, and normal safeguards were swept away and there was very little that the companies could do. As I have mentioned before, this market crash was widespread as well as deep. There was no place to hide. Good investment managers, and Sun and Manulife are acknowledged to be some of the best in the business, suffered along with everybody else. The only salvation was to vacate the markets altogether and that was never an option. Life insurance is about investing premiums and using the resulting income to pay claims. That is how it works. Insurance companies would go broke if they liquidated their portfolios and sat on huge amounts of cash for a year or so.
Looking ahead, we have a bit of a conundrum. Normally in a recession companies report lower earnings and disappointed investors drive their stocks lower. The shares recover when results improve. In the case of lifecos, though, the market itself is determining their earnings, a market, incidentally, that their own slumping stocks are helping to depress. For example, Great West and Manulife reported strong profitable sales in the fourth quarter but that did very little for their bottom lines. Yet 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any meaningful increase in stock prices, say to the December 2007 levels, would allow Manulife to release $5.3 billion in segregated fund reserves and cause earnings to spring back by more than $2 a share. Great West and Sun are in the same boat. That means any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Sun Life Financial, Industrial Alliance (TSX: IAG), and Manulife, all currently on our Buy list, is really a call on the market itself.
My feeling is that all of these excellent companies will not only survive but do well in 2010 and beyond. Manulife, for example, is already on the acquisition trail. Earnings are going to fluctuate but gradually improve as markets recover. Nevertheless, lifeco stocks are likely to lag. Seared by the financial sector collapse, investors will almost certainly shy away from insurers for a while, especially now that their earnings quality is suspect. We could also see lifecos issuing more stock to bolster capital and mee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that will hurt the share prices.
Therefore, I am putting Manulife, Sun, and Industrial Alliance on Hold. They are so depressed that there is likely to be some rebound but I would not accumulate them for long-term growth at this stage. Specific updates on each company follow.
後記: 目前無論匯豐或宏利都面對困難的金融以及經濟環境, 投資者要考慮的是目前歐美金融業面對的是週期性還是結構性的問題, 如果認為是結構性, 那麼就沽清匯豐宏利離埸或者換至其他行業, 如果是週期性, 那麼現時持有甚至在資金仍然非常充裕的情況下增持金融業的強者是很好的時機, 筆者當然認為目前的問題只是週期性, 而匯豐和宏利絕對會是風暴過去後的強者, 因此會繼續持有手上全部金融股, 不過由於要增加現金儲備, 因此短期內也不會增持, 月供股票除外
多謝網友neo的留言, 以下的文章對壽險公司目前面對的困境講解得很好, 值得一看.
http://www.gurufocus.com/news.php?id=50723
LIFECO EARNINGS HAMMERED by Tom Slee
The economic tsunami has claimed another industry. Canadian lifecos, for years regarded as "recession proof", hit a brick wall in the fourth quarter. Results were terrible, far worse than anticipated. All of the major players were battered as plunging markets stripped away their reserves and inflicted serious losses.
Flagship Manulife Financial was hardest hit. CEO Dominic D'Alessandro has admitted that his segregated fund and annuity contracts are now $26 billion under water. That is about as bad as it gets! No wonder the leading credit agencies downgraded Sun Life and Manulife.
For almost 10 years, ever since the industry was demutualized, the leading Canadian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were a success story. They gobbled up smaller competitors, rationalized the industry, and successfully expanded abroad. Canadia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improved, earnings grew, and the companies generated excess capital. So when the downturn loomed I looked to this sector as one of our shelters. In fact, as you know, I thought lifecos would weather the storm better than the banks. That has not been the case. Great West Life's shares fell 58% from their high. Sun Life dropped 64% and Manulife plunged a staggering 70%, closing last week below $10. It's a disaster area!
What went wrong? How could a tightly regulated industry, based on strength and security, a supposedly defensive sector, seriously underperform in a market downturn? The main reason, I think, is that since going public the lifecos have became more performance driven and gradually changed their product mix. Segregated funds, variable annuities, and wealth management offered better profit margins than conventional life insurance. So they became the name of the game. There was only one problem. This new business thrust was priced and dependant on above-average investment returns. So the lifecos were forced to manage their portfolios more aggressively. Long-term government bonds, the insurance industry's stock in trade, were no longer going to do the trick and managers turned to the stock market and more esoteric securities.
Consequently, when disaster struck,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were hit on several fronts. Sharply lower stock prices required large reserve increases to support the now exposed segregated funds and guaranteed annuities. At the same time, many fixed-income investments became impaired or devalued and had to be written down because of the mark-to-market rules. To make matters worse, interest rates have remained stubbornly low, as money poured into the bond market driving prices higher. This, in turn, squeezed the lifecos' margins on new policies. Even established business was hurt by the low rates. Canadian insurers are well matched with blocks of long-term fixed assets offsetting life insurance liabilities but low interest rates create a reinvestment problem and trigger additional reserve requirements.
In short, the stock market collapse and downgrading of fixed-income securities, primarily due to the subprime fiasco, created a perfect storm and undermined the Canadian lifecos. All the tight regulations, competent management, and normal safeguards were swept away and there was very little that the companies could do. As I have mentioned before, this market crash was widespread as well as deep. There was no place to hide. Good investment managers, and Sun and Manulife are acknowledged to be some of the best in the business, suffered along with everybody else. The only salvation was to vacate the markets altogether and that was never an option. Life insurance is about investing premiums and using the resulting income to pay claims. That is how it works. Insurance companies would go broke if they liquidated their portfolios and sat on huge amounts of cash for a year or so.
Looking ahead, we have a bit of a conundrum. Normally in a recession companies report lower earnings and disappointed investors drive their stocks lower. The shares recover when results improve. In the case of lifecos, though, the market itself is determining their earnings, a market, incidentally, that their own slumping stocks are helping to depress. For example, Great West and Manulife reported strong profitable sales in the fourth quarter but that did very little for their bottom lines. Yet 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any meaningful increase in stock prices, say to the December 2007 levels, would allow Manulife to release $5.3 billion in segregated fund reserves and cause earnings to spring back by more than $2 a share. Great West and Sun are in the same boat. That means any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Sun Life Financial, Industrial Alliance (TSX: IAG), and Manulife, all currently on our Buy list, is really a call on the market itself.
My feeling is that all of these excellent companies will not only survive but do well in 2010 and beyond. Manulife, for example, is already on the acquisition trail. Earnings are going to fluctuate but gradually improve as markets recover. Nevertheless, lifeco stocks are likely to lag. Seared by the financial sector collapse, investors will almost certainly shy away from insurers for a while, especially now that their earnings quality is suspect. We could also see lifecos issuing more stock to bolster capital and mee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that will hurt the share prices.
Therefore, I am putting Manulife, Sun, and Industrial Alliance on Hold. They are so depressed that there is likely to be some rebound but I would not accumulate them for long-term growth at this stage. Specific updates on each company follow.
後記: 目前無論匯豐或宏利都面對困難的金融以及經濟環境, 投資者要考慮的是目前歐美金融業面對的是週期性還是結構性的問題, 如果認為是結構性, 那麼就沽清匯豐宏利離埸或者換至其他行業, 如果是週期性, 那麼現時持有甚至在資金仍然非常充裕的情況下增持金融業的強者是很好的時機, 筆者當然認為目前的問題只是週期性, 而匯豐和宏利絕對會是風暴過去後的強者, 因此會繼續持有手上全部金融股, 不過由於要增加現金儲備, 因此短期內也不會增持, 月供股票除外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五, 3月 06, 2009
對林少陽文章的一些意見
網友轉貼林少陽以下的文章.
匯控還有明天嗎?
早前為了宣傳《證券分析》,接受了一本財經雜誌訪問,結果三句不離本行,當中提到匯控被美資大行摩根士丹利降低投資評及的問題,當時我認為如果匯控股價跌至其目標價,我會樂於接貨,不過我補充了一句:「市場上其實有更吸引的選擇」,卻沒有記錄在案。自從該篇報導刊登之後,花旗銀行(C.US)、美國國際集團(AIG.US)以致所有的跨國金融機構,股價全線崩潰,不足兩個月時間,感覺卻彷如隔世。匯控未公佈業績及供股前,股價一直跌不破「大摩」目標價(以及我理論目標買入價)52元,公佈業績之後,表面穩如泰山的神奇目標價,輕而易舉地跌破了。
然而,看著期待已久的匯控2008年年報,心情卻是異常的沉重。老實說,以匯控現在的業務,即使是集團主席葛霖(Stephen Green),亦未必算得清集團目前的資產淨值值多少錢。投資匯控頗有宗教朝拜的意味,信心行先,數學運算是宗教儀式。仔細數字不談,在當今金融業危在旦夕之際,匯控的財務槓桿比率(Financial Leverage)至為關鍵:以總資產(Total Assets)相對股東資金(Shareholders』 Equity)比率計算,截至去年底匯控的財務槓桿已達危險水平的25倍,2007年底時,這個數字還是17倍,而「遠古年代」的2004年,當時的數字是稍為健康的12.9倍。自2007年初開始,匯控一心減低槓桿,卻成效不彰,而在銀行爭相「去槓桿化」(De-leveraging)的過程中,卻同時產生劇毒:資產價值隨著金融機構爭相拋售大幅萎縮,且跌勢遠高於信貸收縮速度。
用顯微鏡細看之下,你會發現匯控的股東資金,原來「滲水」(更貼切應叫做「呃秤」)情況嚴重,1,000億(美元.下同)的股東資金,340億為收購法國商業銀行及多年收購合併未撇消的商譽(Goodwill),剩下來670億的有形資產淨值(Net value),只及25,274億總資產的2.65%。如果再將214億「未變現虧損」(Unrealized Losses)以及美國匯豐融資的「應收帳款與公平值」差價343億扣除,匯控的實際淨資產值,只得113億,即使計及供股得來177億,亦只得290 億。供股之後,無論有形股東資金實值是290億,還是 847億,與天文數字的總資產值,仍然只是滄海一粟,只是1.15%與3.35%之別,與目前凶險的金融形勢相比,可容許出現誤差的空間(Margin of Errors)仍然太小。25,274億美元,究竟是多少錢?2007年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亦不過是28,000億,而需要急救的英國銀行,豈止匯控一家?差點忘記,匯控的老家,還有香港,然而,香港?不提也罷。
事隔半年,匯控的資產負債表全然是兩個模樣,而事前管理層還是口口聲聲不需要別人的扶助,你叫股東如何信服?往後如何跟管理層共同走過不可知的未來?標題表達的,只是我心中的疑問,答案仍然有待宏觀形勢、管理層、相關政府及股東之間的互動,才有分曉。
傳媒界的朋友,我對匯控的意見,就只有這麼多,請不必訪問我了。自己寫,總好過你講別人寫,因為起碼你將來可以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講錯說話。老實說,我都很希望自己錯,畢竟,匯豐這個名字到現時為止,仍然是很多香港人的驕傲。
〔後記:我未試過寫一篇文章,心情是如此的沉重,亦曾經想過不要刊登。最後,我認為公眾有知情權,結果還是懷著沉痛的心情,如實的將我所知,告訴各位。本來,文章可以寫得更絕,然而我怕股東受不了。〕
林少陽Vincent Lam
=========================================================
筆者意見:
最近筆者經常強調要關注的TCE(Tangible Common Equity), 其實就是林少陽所講的沒有水份的Equity. 先不要講林少陽計算出來的TCE是否準確(事實上同筆者計算的有出入, 最起碼有一樣筆者認為林先生計錯數, 就是Equity已經反映左AFS的未變現虧損, 再從Equity中扣除Unrealized Losses就會double-counted), 即使林少陽計得正確, 林先生也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
以下是最基本的公式
Assets = Liabilities + Equity
根據匯豐08年的財務報告得到以下的資料(數字單位為百萬美元)
Assets = 2,527,465
Liabilities = 2,427,236
Equity = 100,229
絕對同意林少陽所講, 匯豐的Equity 有水份, 事實上, 幾乎間間銀行的Equity 都有水份,
大家再留意呢條公式: A = L + E, Liabilities 應該無水份, 那麼如果Equity 有水份, 而公式的左邊一定等於右邊, 即係話Assets 也有水份.
問題來啦, 無論林少陽計出來的無水份的Equity 是290億或是847億, 都唔應該同有水份的Assets 比較, 否則以下的公式就不相等了:
1) 2,527,465 =/= 2,427,236 + 29,000
2) 2,527,465 =/= 2,427,236 + 84,700
正確的做法是也要計出無水份的Assets(稱為Tangible Assets, TA). 例如, 無水份的Equity(TCE) 是290億, 那麼無水份的Assets(TA)應該是2,456,236, TCE/TA比率是1.18%; 如果無水份的Equity(TCE) 是847億, 那麼無水份的Assets(TA)應該是2,511,936, TCE/TA比率是3.37%.
其實筆者於匯豐公佈業績當晚已經計算了TCE 比率: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html
TCE (TCE/TA) 比率: 2.5%, 比07年同期下跌128點子
TCE / RWA比率: 5.43%, 比07年同期下跌203點子
用TCE /TA計算出來的槓桿是40倍, 用TCE / RWA計算出來的槓桿是18.42倍.
筆者以前也講, 用TCE/TA比率不太準確, 因為無考慮資產的風險程度. 以下的例子可以解釋到:
公司A:
Tangible Assets : 100億
TCE: 10億
Liabilities: 90億
資產分配:
美國國庫債券: 50億
AAA級企業債券: 20億
現金: 30億
公司B:
Tangible Assets : 100億
TCE: 10億
Liabilities: 90億
資產分配:
AA級企業債券: 50億
BBB級企業債券: 50億
兩間公司的TCE /TA比率都是一樣10%, 但好明顯公司B承受的風險大好多, TCE /TA比率反映不到呢個風險因素. 因為, 筆者認為應該採用TCE / RWA比率.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匯控還有明天嗎?
早前為了宣傳《證券分析》,接受了一本財經雜誌訪問,結果三句不離本行,當中提到匯控被美資大行摩根士丹利降低投資評及的問題,當時我認為如果匯控股價跌至其目標價,我會樂於接貨,不過我補充了一句:「市場上其實有更吸引的選擇」,卻沒有記錄在案。自從該篇報導刊登之後,花旗銀行(C.US)、美國國際集團(AIG.US)以致所有的跨國金融機構,股價全線崩潰,不足兩個月時間,感覺卻彷如隔世。匯控未公佈業績及供股前,股價一直跌不破「大摩」目標價(以及我理論目標買入價)52元,公佈業績之後,表面穩如泰山的神奇目標價,輕而易舉地跌破了。
然而,看著期待已久的匯控2008年年報,心情卻是異常的沉重。老實說,以匯控現在的業務,即使是集團主席葛霖(Stephen Green),亦未必算得清集團目前的資產淨值值多少錢。投資匯控頗有宗教朝拜的意味,信心行先,數學運算是宗教儀式。仔細數字不談,在當今金融業危在旦夕之際,匯控的財務槓桿比率(Financial Leverage)至為關鍵:以總資產(Total Assets)相對股東資金(Shareholders』 Equity)比率計算,截至去年底匯控的財務槓桿已達危險水平的25倍,2007年底時,這個數字還是17倍,而「遠古年代」的2004年,當時的數字是稍為健康的12.9倍。自2007年初開始,匯控一心減低槓桿,卻成效不彰,而在銀行爭相「去槓桿化」(De-leveraging)的過程中,卻同時產生劇毒:資產價值隨著金融機構爭相拋售大幅萎縮,且跌勢遠高於信貸收縮速度。
用顯微鏡細看之下,你會發現匯控的股東資金,原來「滲水」(更貼切應叫做「呃秤」)情況嚴重,1,000億(美元.下同)的股東資金,340億為收購法國商業銀行及多年收購合併未撇消的商譽(Goodwill),剩下來670億的有形資產淨值(Net value),只及25,274億總資產的2.65%。如果再將214億「未變現虧損」(Unrealized Losses)以及美國匯豐融資的「應收帳款與公平值」差價343億扣除,匯控的實際淨資產值,只得113億,即使計及供股得來177億,亦只得290 億。供股之後,無論有形股東資金實值是290億,還是 847億,與天文數字的總資產值,仍然只是滄海一粟,只是1.15%與3.35%之別,與目前凶險的金融形勢相比,可容許出現誤差的空間(Margin of Errors)仍然太小。25,274億美元,究竟是多少錢?2007年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亦不過是28,000億,而需要急救的英國銀行,豈止匯控一家?差點忘記,匯控的老家,還有香港,然而,香港?不提也罷。
事隔半年,匯控的資產負債表全然是兩個模樣,而事前管理層還是口口聲聲不需要別人的扶助,你叫股東如何信服?往後如何跟管理層共同走過不可知的未來?標題表達的,只是我心中的疑問,答案仍然有待宏觀形勢、管理層、相關政府及股東之間的互動,才有分曉。
傳媒界的朋友,我對匯控的意見,就只有這麼多,請不必訪問我了。自己寫,總好過你講別人寫,因為起碼你將來可以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講錯說話。老實說,我都很希望自己錯,畢竟,匯豐這個名字到現時為止,仍然是很多香港人的驕傲。
〔後記:我未試過寫一篇文章,心情是如此的沉重,亦曾經想過不要刊登。最後,我認為公眾有知情權,結果還是懷著沉痛的心情,如實的將我所知,告訴各位。本來,文章可以寫得更絕,然而我怕股東受不了。〕
林少陽Vincent Lam
=========================================================
筆者意見:
最近筆者經常強調要關注的TCE(Tangible Common Equity), 其實就是林少陽所講的沒有水份的Equity. 先不要講林少陽計算出來的TCE是否準確(事實上同筆者計算的有出入, 最起碼有一樣筆者認為林先生計錯數, 就是Equity已經反映左AFS的未變現虧損, 再從Equity中扣除Unrealized Losses就會double-counted), 即使林少陽計得正確, 林先生也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
以下是最基本的公式
Assets = Liabilities + Equity
根據匯豐08年的財務報告得到以下的資料(數字單位為百萬美元)
Assets = 2,527,465
Liabilities = 2,427,236
Equity = 100,229
絕對同意林少陽所講, 匯豐的Equity 有水份, 事實上, 幾乎間間銀行的Equity 都有水份,
大家再留意呢條公式: A = L + E, Liabilities 應該無水份, 那麼如果Equity 有水份, 而公式的左邊一定等於右邊, 即係話Assets 也有水份.
問題來啦, 無論林少陽計出來的無水份的Equity 是290億或是847億, 都唔應該同有水份的Assets 比較, 否則以下的公式就不相等了:
1) 2,527,465 =/= 2,427,236 + 29,000
2) 2,527,465 =/= 2,427,236 + 84,700
正確的做法是也要計出無水份的Assets(稱為Tangible Assets, TA). 例如, 無水份的Equity(TCE) 是290億, 那麼無水份的Assets(TA)應該是2,456,236, TCE/TA比率是1.18%; 如果無水份的Equity(TCE) 是847億, 那麼無水份的Assets(TA)應該是2,511,936, TCE/TA比率是3.37%.
其實筆者於匯豐公佈業績當晚已經計算了TCE 比率: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html
TCE (TCE/TA) 比率: 2.5%, 比07年同期下跌128點子
TCE / RWA比率: 5.43%, 比07年同期下跌203點子
用TCE /TA計算出來的槓桿是40倍, 用TCE / RWA計算出來的槓桿是18.42倍.
筆者以前也講, 用TCE/TA比率不太準確, 因為無考慮資產的風險程度. 以下的例子可以解釋到:
公司A:
Tangible Assets : 100億
TCE: 10億
Liabilities: 90億
資產分配:
美國國庫債券: 50億
AAA級企業債券: 20億
現金: 30億
公司B:
Tangible Assets : 100億
TCE: 10億
Liabilities: 90億
資產分配:
AA級企業債券: 50億
BBB級企業債券: 50億
兩間公司的TCE /TA比率都是一樣10%, 但好明顯公司B承受的風險大好多, TCE /TA比率反映不到呢個風險因素. 因為, 筆者認為應該採用TCE / RWA比率.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二, 3月 03, 2009
渣打銀行08全年業績第一個關注點
首先想澄清, 筆者並無加入"骷髏會", 也不清楚為何骷髏會的觀點和字眼同筆者的文章咁相似, 筆者相信自己篇文章貼出的時間比骷髏會篇文章早.
講渣打銀行第一個關注點 之前想講少少匯豐先, 如果匯豐想修飾08年業績吸引股東供股, 大可將匯豐融資的106億美元商譽減值分2年進行, 咁08年盈利馬上多53億美元, 不過管理層並無咁做, 而係一次過撇晒, 帳面上匯豐融資已經無商譽剩餘.
渣打銀行公佈好業績, 不過筆者第一個關注點 仍然是TCE. 筆者自己計算, 08年底 渣打的TCE 比率為3.04%, TCE/RWA 比率則為6.89%. 綜合匯豐, 渣打, 以及其他主要美國銀行, 筆者得出一個規律 似乎TCE 比率的最低要求是3%, TCE/RWA 比率的最低要求則為6%.
另外, 筆者留意到渣打08年總資產上升31.89%, 但加權風險資產只是輕微上升1.87%, 顯示管理層控制風險方面做了功夫. 至於客戶存款增加了30.18%, 非常好的現象. 貸存比率由85.97%下跌至74.82%, 一來反映管理層審慎控制借貸, 另一方面表示集團貸款的資金由客戶存款支持, 好事也.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講渣打銀行第一個關注點 之前想講少少匯豐先, 如果匯豐想修飾08年業績吸引股東供股, 大可將匯豐融資的106億美元商譽減值分2年進行, 咁08年盈利馬上多53億美元, 不過管理層並無咁做, 而係一次過撇晒, 帳面上匯豐融資已經無商譽剩餘.
渣打銀行公佈好業績, 不過筆者第一個關注點 仍然是TCE. 筆者自己計算, 08年底 渣打的TCE 比率為3.04%, TCE/RWA 比率則為6.89%. 綜合匯豐, 渣打, 以及其他主要美國銀行, 筆者得出一個規律 似乎TCE 比率的最低要求是3%, TCE/RWA 比率的最低要求則為6%.
另外, 筆者留意到渣打08年總資產上升31.89%, 但加權風險資產只是輕微上升1.87%, 顯示管理層控制風險方面做了功夫. 至於客戶存款增加了30.18%, 非常好的現象. 貸存比率由85.97%下跌至74.82%, 一來反映管理層審慎控制借貸, 另一方面表示集團貸款的資金由客戶存款支持, 好事也.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匯豐未來的派息政策
不少匯豐股東包括筆者, 非常關注匯豐未來的派息政策. 管理層已經為未來派息重訂基準. 起點是09年開始, 頭3季每股8美仙, 根據管理層的作風, 筆者估計09年第4季每股派息不會少於10美仙, 09全年計每股派息不少於34美仙. 然後, 在這個基礎上, 由2010年起每年維持兩位數百分比的漸增式派息政策, 即係2010年全年派息不少於每股37.4美仙, 如此類推.
今日的生果報有計到不同買入價供股後的平均成本, 其中80蚊持股成本正合筆者的情況, 全數供股後筆者每股成本將下降至64.81, 按照筆者的估計, 09年度可望收取股息不少於7萬2千元, 股息回報率為4.07%, 不算太差.
另外, 匯豐供股給筆者一個教訓, 就是無論企業也好, 個人也好, 要預留多些現金儲備, 以便不時之需. 幸好筆者於07年尾, 將部分減持股票套現的資金用來贖回珠海的物業, 否則極可能筆者已經於08年全部投入股市, 全靠珠海物業, 令筆者可以套現50萬資金. 未來筆者會暫停以股代息, 匯豐的派息會收取現金, 另外, 月供股票由每月17,500, 下調至15,000元. 直至 build up 某程度的現金儲備.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今日的生果報有計到不同買入價供股後的平均成本, 其中80蚊持股成本正合筆者的情況, 全數供股後筆者每股成本將下降至64.81, 按照筆者的估計, 09年度可望收取股息不少於7萬2千元, 股息回報率為4.07%, 不算太差.
另外, 匯豐供股給筆者一個教訓, 就是無論企業也好, 個人也好, 要預留多些現金儲備, 以便不時之需. 幸好筆者於07年尾, 將部分減持股票套現的資金用來贖回珠海的物業, 否則極可能筆者已經於08年全部投入股市, 全靠珠海物業, 令筆者可以套現50萬資金. 未來筆者會暫停以股代息, 匯豐的派息會收取現金, 另外, 月供股票由每月17,500, 下調至15,000元. 直至 build up 某程度的現金儲備.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一, 3月 02, 2009
匯豐業績的第一個關注點
筆者對匯豐業績的第一個關注點, 不是盈利, 派息, 而是TCE. 根據08年業績報告的資料, 筆者計算出來2008年的TCE比率如下:
TCE 比率: 2.5%, 比07年同期下跌128點子
TCE / RWA比率: 5.43%, 比07年同期下跌203點子
因此, 減少派息和供股是無可避免和有需要的.
今次匯豐12供5, 持有一手400股的投資者, 如果參與供股, 需要供166股, 以供股價28元計, 需要再投入資金4,648元.
筆者會全數參與供股.
後記: 對於有批評指既然要供, 為何不在早時匯豐股價仍在相對高位時宣佈供股? 不過管理層認為, 出業績報告的時候才提出供股計劃, 股東才有數據去考慮應否供股, 筆者認為管理層做法合理.
另外, 有批評質疑匯豐供股只係為了填補北美的虧損, 並非為了業務的擴展. 對此, 筆者並不完全同意, 如果匯豐集資只為"填洞", 大可接受政府注資, 資金輕易到手, 不過, 如果咁做, 一定要放棄新興市場, 尤其是中國市場. 管理層取難不取易, 可見有決心和誠意於未來將焦點放在具高增長潛力的市場.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TCE 比率: 2.5%, 比07年同期下跌128點子
TCE / RWA比率: 5.43%, 比07年同期下跌203點子
因此, 減少派息和供股是無可避免和有需要的.
今次匯豐12供5, 持有一手400股的投資者, 如果參與供股, 需要供166股, 以供股價28元計, 需要再投入資金4,648元.
筆者會全數參與供股.
後記: 對於有批評指既然要供, 為何不在早時匯豐股價仍在相對高位時宣佈供股? 不過管理層認為, 出業績報告的時候才提出供股計劃, 股東才有數據去考慮應否供股, 筆者認為管理層做法合理.
另外, 有批評質疑匯豐供股只係為了填補北美的虧損, 並非為了業務的擴展. 對此, 筆者並不完全同意, 如果匯豐集資只為"填洞", 大可接受政府注資, 資金輕易到手, 不過, 如果咁做, 一定要放棄新興市場, 尤其是中國市場. 管理層取難不取易, 可見有決心和誠意於未來將焦點放在具高增長潛力的市場.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星期日, 3月 01, 2009
Tangible Common Equity (TCE) ratio
隨著金融風暴的發展, 現時銀行單靠保住Tier 1 capital ratio, 不足以給予投資者以及監管當局的信心. 美國19間大型銀行需要進行的壓力測試, 監管當局將更為注重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比率 (Tangible Common Equity ratio, 簡稱TCE ratio)作為衡量銀行的財政狀況和資本實力的指標, 而非目前慣常採用的一級資本充足比率(Tier 1 Capital ratio). 因此, 以後大家見到財經新聞或文章提及TCE呢個名詞的次數會越來越多.
現時筆者見過的TCE比率有兩種計算方法:
1)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比率 (TCE/TA)=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 / 有型資產 (Tangible Asset)
2)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比率 (TCE/RWA) =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 / 加權風險資產 (Risk Weighted Assets)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TCE) = 股本 (Equity) – 優先股 – 商譽 – 無型資產
(註: 有些銀行計算TCE時會納入理論上屬於無型資產的按揭債務管理資產 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
筆者認為第二種計算方法比較合理, 因為它有考慮到風險的因素, 例如持有國庫債券與持有企業債券承受的風險程度不同, 如果兩間銀行擁有同樣數值的TCE和有型資產, 則持有較低風險資產的銀行理論上應該享有較高的TCE比率, 但用第一種方法算出來的TCE比率, 兩間銀行都是一樣的.
資本實力標示銀行在惡劣經濟環境下承受損失的能力. 為何一眾美國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比率接近或甚至超過10%, 但投資者以及股東卻仍然憂心忡忡, 信心低沉呢? 到底一級資本充足比率有何不足之處, 而為何TCE這麼重要呢?
筆者試用外匯槓桿買賣的例子去說明, 如果有人以10萬作按金持有100萬的倉位(position), 槓桿比率為10倍, 承受資產損失的能力是10%, 如果倉位的市值下跌10%, 10萬的本金就完蛋了. 如果10萬按金的其中5萬其實是問朋友借來的, 那麼真正的槓桿比率應該是20倍, 真正承受資產損失的能力只有5%. 套用這個例子作比喻, 一級資本充足比率把朋友的借款(優先股)計入本金, 所以有10%, 而TCE 比率則撇除朋友的借款, 因此只有5%.
TCE 比率被普遍認為是最保守和嚴謹的資本狀況指標之一. 如果單看一級資本充足比率, 美國很多銀行的資本狀況都很健康. 以花旗集團為例, 該行於08年底的一級資本充足比率有11.9%, 以一級資本計算的槓桿比率為8.47倍, 非常健康, 然而該行的TCE 比率只有1.53%, 以TCE計算的槓桿比率高達65.34倍, 如果撇除按揭債務管理資產(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 TCE 比率更跌至1.23%. 原因是花旗的一級資本包括大量的優先股.
TCE和一級資本的主要分別是前者不計入優先股. 嚴格來講, 優先股的資本並不屬於銀行的,優先股本對銀行來講是債務(Debt)而非權益(Equity), 優先股的持有人是銀行的債權人而非股東, 銀行可以運用優先股本來做生意, 但當經營有損失時, 不能用優先股本去抵銷損失. TCE才是銀行面對資產損失的第一道防線, 或稱為緩衝資本(Cushion to absorb losses). 換句話說, 當銀行有損失時, 首先由TCE承擔, 要TCE減值到零的時候, 才輪到優先股本, 不過如果TCE減值到零, 相信銀行已經破產了.
有型資產(TA) = 負債 (Liabilities) +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 (TCE)
從以上的公式可以看到, 在負債不變的情況下, 如果有型資產有損失減值, 則TCE也會以相同的幅度減值, TCE就是銀行清算(Liquidation)時, 普通股股東可以取回的金額. 因此, 投資者以及股東應該關心TCE多過一級資本.
理論上, 兩間盈利能力差不多的銀行, 如果在經濟好景的時候, TCE比率較低(即較高槓桿)的銀行賺的錢會比較多, 但另一方面, 在經濟不景的時候,TCE比率較低的銀行抵禦損失的能力會比較差, 因此可以解釋到目前投資者對一級資本充足比率很健康的銀行仍然有戒心, 而TCE越來越得到重視的現象.
根據匯豐08年中期財務報告的數據, TCE比率為3.38%, TCE / RWA比率則為6.86%. 現時並無一個官方的規定, TCE比率應該是多少才算足夠或良好, 不過有意見認為應該訂在5%或以上. 如果匯豐要提高TCE比率至到5%, 則需要增加大約425億美元的TCE, 方法可以靠減少派息保留盈利, 以及增發普通股.
後記: 此文的意思並非指匯豐的集資金額是425億美元. 而是想講, 需不需要集資不再是單單看Tier 1 Capital ratio, 而是要兼顧TCE ratio. 由於匯豐未公佈最新的資料, 所以筆者不知道匯豐最新的TCE比率是多少, 而且, 由於目前未有官方的TCE比率標準, 筆者不知道匯豐需要提升TCE比率到什麼水平才算足夠.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現時筆者見過的TCE比率有兩種計算方法:
1)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比率 (TCE/TA)=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 / 有型資產 (Tangible Asset)
2)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比率 (TCE/RWA) =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 / 加權風險資產 (Risk Weighted Assets)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TCE) = 股本 (Equity) – 優先股 – 商譽 – 無型資產
(註: 有些銀行計算TCE時會納入理論上屬於無型資產的按揭債務管理資產 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
筆者認為第二種計算方法比較合理, 因為它有考慮到風險的因素, 例如持有國庫債券與持有企業債券承受的風險程度不同, 如果兩間銀行擁有同樣數值的TCE和有型資產, 則持有較低風險資產的銀行理論上應該享有較高的TCE比率, 但用第一種方法算出來的TCE比率, 兩間銀行都是一樣的.
資本實力標示銀行在惡劣經濟環境下承受損失的能力. 為何一眾美國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比率接近或甚至超過10%, 但投資者以及股東卻仍然憂心忡忡, 信心低沉呢? 到底一級資本充足比率有何不足之處, 而為何TCE這麼重要呢?
筆者試用外匯槓桿買賣的例子去說明, 如果有人以10萬作按金持有100萬的倉位(position), 槓桿比率為10倍, 承受資產損失的能力是10%, 如果倉位的市值下跌10%, 10萬的本金就完蛋了. 如果10萬按金的其中5萬其實是問朋友借來的, 那麼真正的槓桿比率應該是20倍, 真正承受資產損失的能力只有5%. 套用這個例子作比喻, 一級資本充足比率把朋友的借款(優先股)計入本金, 所以有10%, 而TCE 比率則撇除朋友的借款, 因此只有5%.
TCE 比率被普遍認為是最保守和嚴謹的資本狀況指標之一. 如果單看一級資本充足比率, 美國很多銀行的資本狀況都很健康. 以花旗集團為例, 該行於08年底的一級資本充足比率有11.9%, 以一級資本計算的槓桿比率為8.47倍, 非常健康, 然而該行的TCE 比率只有1.53%, 以TCE計算的槓桿比率高達65.34倍, 如果撇除按揭債務管理資產(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 TCE 比率更跌至1.23%. 原因是花旗的一級資本包括大量的優先股.
TCE和一級資本的主要分別是前者不計入優先股. 嚴格來講, 優先股的資本並不屬於銀行的,優先股本對銀行來講是債務(Debt)而非權益(Equity), 優先股的持有人是銀行的債權人而非股東, 銀行可以運用優先股本來做生意, 但當經營有損失時, 不能用優先股本去抵銷損失. TCE才是銀行面對資產損失的第一道防線, 或稱為緩衝資本(Cushion to absorb losses). 換句話說, 當銀行有損失時, 首先由TCE承擔, 要TCE減值到零的時候, 才輪到優先股本, 不過如果TCE減值到零, 相信銀行已經破產了.
有型資產(TA) = 負債 (Liabilities) + 有型普通股權益資本 (TCE)
從以上的公式可以看到, 在負債不變的情況下, 如果有型資產有損失減值, 則TCE也會以相同的幅度減值, TCE就是銀行清算(Liquidation)時, 普通股股東可以取回的金額. 因此, 投資者以及股東應該關心TCE多過一級資本.
理論上, 兩間盈利能力差不多的銀行, 如果在經濟好景的時候, TCE比率較低(即較高槓桿)的銀行賺的錢會比較多, 但另一方面, 在經濟不景的時候,TCE比率較低的銀行抵禦損失的能力會比較差, 因此可以解釋到目前投資者對一級資本充足比率很健康的銀行仍然有戒心, 而TCE越來越得到重視的現象.
根據匯豐08年中期財務報告的數據, TCE比率為3.38%, TCE / RWA比率則為6.86%. 現時並無一個官方的規定, TCE比率應該是多少才算足夠或良好, 不過有意見認為應該訂在5%或以上. 如果匯豐要提高TCE比率至到5%, 則需要增加大約425億美元的TCE, 方法可以靠減少派息保留盈利, 以及增發普通股.
後記: 此文的意思並非指匯豐的集資金額是425億美元. 而是想講, 需不需要集資不再是單單看Tier 1 Capital ratio, 而是要兼顧TCE ratio. 由於匯豐未公佈最新的資料, 所以筆者不知道匯豐最新的TCE比率是多少, 而且, 由於目前未有官方的TCE比率標準, 筆者不知道匯豐需要提升TCE比率到什麼水平才算足夠.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