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始終應以基本因素為依歸, 銀行的信貸業務要看三個主要因素, 分別是淨息差, 信貸規模和信貸質素. 根據銀監會最近公佈的數據, 09全年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9.59萬億元, 增速高達31.74%, 12月底國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為4,973.3億元, 比年初減少629.8億元, 不良貸款比率為1.58%, 比年初下降0.84個百分點, 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均錄得雙降. 在貸款大幅增長的背景下, 不良率下降是意料之中, 因為有分母效應, 不過, 不良餘額也下降, 實屬利好, 當然, 銀行通常於年底會對不良貸款進行不同程度的核銷也是部分原因. 另外, 撥備覆蓋率達到155.02%, 比年初大升38.57個百分點, 在經濟回暖的背景下, 資產質量不大可能在今年出現嚴重惡化, 因此, 預期今年銀行的信用成本可以維持在較低水平, 即使未來資產質量惡化, 也有相當的緩衝空間以免權益資本受到損壞. 09全年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13.13萬億元, 增加28.21%, 流動性十分充裕. 活期存款佔比由11月的38.07%進一步升至12月底的39.26%, 09全年中長期貸款增加6.7萬億元, 佔新增貸款比例高達69.86%, 佔整體貸款餘額比例也升至55.36%的歷史高位. "短存長貸"(即是存款活期化, 貸款則長期化)趨勢持續, , 存款活期化有利資金成本的下降, 貸款長期化則有利利息收入的提升, 兩者均有利淨息差的擴張, 不過也要關注銀行資產負債年期匹配的風險. 至於市場關注的今年新增貸款規模, 1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金額也有1.39萬億元, 相信全年達到7.5萬億元是銀監會可以接受的水平, 增速仍然有18.76%, 其實一點也不算低, 以絕對金額去衡量也處於歷史的較高水平. 事實上,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明確指出, 各銀行要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 努力實現逐季平均平衡投放和平穩增長. 顯示央行的調控重點是在節奏方面而非規模.
其實目前人行推行一系列控制信貸的措施對內銀並不一定是壞事, 大家要明白美國次按貸款引致金融海嘯的惡果就是之前借貸門檻太低, 借貸條件太寛鬆, 貸款定價太低, 貸款利率和信用風險不匹配, 總之一句就是借貸太濫種下的禍根. 銀行經營信貸業務, 淨息差收窄會影響盈利, 信貸增速放緩會影響盈利增長, 但通通都不會致命. 銀行最怕的其實是壞帳, 因為壞帳是連本金都不能收回, 大量壞帳是可以導致銀行破產的.
筆者對內銀的信心的其中一個因素, 來自內地銀監會的監管水平, 越來越令人讚賞. 以最近發佈的"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風險暴露監管資本計量指引"為例, 進一步規范內銀資產證券化風險暴露的監管資本計提, 確保內銀不論以何種方式參與資產證券化交易, 都必須根據所承擔的風險審慎計提監管資本, 避免出現資本充足率被高估的情況, 以防止內銀簡單地認為資產證券化必然會降低資本要求, 盲目開展證券化業務. "指引"也嚴格規範銀行使用外部評級, 如果銀行為資產證券化交易提供信用支持, 並且在外部評級中得到反映, 銀行便不能使用該外部評級, 而要按照未評級資產計量相關監管資本要求.
令到筆者想起政策一再向金融業傾斜的美國監管當局. 1986年美聯儲對"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中的第20條有關商業銀行不能"主要從事"證券業務進行重新演繹, 單方面把"主要從事"界定為只要證券業務收入佔比不超過5%便不算違法, 為銀行承銷商業票據和住房抵押債券等業務大開綠燈. 1996年美聯儲更把"主要從事"的上限提升到25%, 為銀行達至混業經營拆牆鬆綁. 1998年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團合併成為花旗集團, 集商業銀行, 投資銀行和保險業務為一身的金融巨無霸, 但當時並不完全合法, 美國國會於是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 以成全金融超級市場於美國的誕生, 企圖讓美國金融業在全球獨領風騷. 此外, 美國監管當局對投行自編自導自演的3條A有毒債券視若無睹, 最終導致金融海啸, 實在難辭其咎. 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例子還包括選擇性地不救高盛的競爭對手雷曼兄弟令其破產, 卻救高盛的CDS交易對手AIG,以便AIG能夠支付巨額賠款予高盛, 又容許高盛從投資銀行轉變為銀行控股公司, 以便高盛能夠從美聯儲的貼現窗口以超低利率(0.5%, 貸款期限由隔夜延長至90天)來拆借資金, 但之前雷曼兄弟申請轉為銀行控股公司卻被拒絕. 不少例子可以看到美國監管當局是在為誰服務, 是什麼監管水平.
總結, 在進入經濟復甦利率回升週期的背景之下, 預期今年內銀的投資主題是"以價補量", 甚至是"價量齊升", 內銀淨息差與盈利一齊回升是合理期望, 預期大部分內銀今年盈利增長幅度在25%以上, 而且現價無論以市盈率或市帳率估值, 均在歷史的相對低位, 以近期筆者較喜歡的建行和中信行為例, 今年預期市盈率分別為8.9倍和9倍, 預期市帳率則分別為1.9倍和1.4倍, 屬進可攻, 退可守的投資選擇.
台灣yahoo: http://tw.myblog.yahoo.com/mr-market/
新浪Sina: http://graham_choi2003.mysinablog.com/
香港yahoo: http://hk.myblog.yahoo.com/mr-market/
我主要持有的股票為內銀股,並已提倉作長期持人。
回覆刪除我認為中國銀行現時最大的風險在於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若中國監管機關未能有效監管一些地方政府濫於借貸的行為,中國銀行的壞帳率必然會大幅提高。看新聞報導"去年全國9.59萬億元的新增貸款中,投向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佔比高達40%,總量近3.8萬億元。"
中國政治結構往往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真怕中央未能控制某些地方政府的濫借行為。
先生,請問你如何看地方融資平台的風險呢?
市場先生請問你現在是否還持有289 同 194? 謝謝.
回覆刪除先生一針見血, 你又可以再加上外國media 都是大户的工具, 近的有hsbc 用恆生,交行去換股, 佔ICBC Or CCB ~50%
回覆刪除擺明是9up,
1. hsbc 持有恆生,交行的value少於50% of ICBC or CCB
2. 外資不可佔中國local bank多於20%股份..
遠的又吹話A H 股可互換, 大炒起H 股....
完全冇人追究!!!擺明造市!!
今日平保A股解禁的消息令 A 股平保可以跌停板, 但H 股仲可以企穩$59。其實A股不能在H股市場買賣,同樣H股不能在A股市場買賣。A,H有兩個不同價錢是不是正常, H股是不是應不受影響才對?
回覆刪除中國鑑管當局 了解美國出事原委 在適當地方著力鑑管. 短期或許會影響盈利, 但正如先生所言, 長遠發展一定更好更穩, 走得更遠
回覆刪除好景時鑑管嚴格一點, 市況差時寬鬆一點也是工確做法
http://www.fundsupermart.com/main/research/viewHTML.tpl?articleNo=3965
回覆刪除This article is supportive to your views
Antony
回應Peter : 同意地方政府的融資對未來內銀NPL的形成帶來風險, 經濟好景時問題不大, 一旦逆轉就難講了. 只好靠監管和內銀自律.
回覆刪除回應無名氏: 194和289資產折讓大, 289更是收息的好對象, 仍然值得持有.
回應小象: 對H股無直接影響, 但心理上有些.
回應TF : 現時的管理手法的確是好景時監管嚴格一點, 市況差時寬鬆一點.
回應Antony: 多謝.